吴大澂(1835—1902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字清卿,号恒轩。从清同治七年(1868年)“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开始,历任散官编修、河南河北道员、“帮办”和“督办”吉林边务、北洋会办、左副都御史、湖南广东巡抚等职。是清著名金石学家、书画家、文学家。
吴大澂在治河、保疆政绩中尤为突出,在抗俄、日、法、葡等侵略和外交的斗争中,他的思想、政治、军事、外交等都独有建树。有关著作有《皇华纪程》《吉林勘界记》《求贤论》《恤民论》《缓行论》《节用论》《练兵论》《辩党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及《中俄北京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口至图们江口)100多万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然而,沙俄侵略野心并未停止,继续在乌苏里江、图们江一带制造边境事端,“暗窃潜移”、“马驮界碑”,不断蚕食我国领土。
由于清政府对吉林边疆二百多年的封禁政策,造成东北人烟稀少,防务空虚,边境地带岌岌可危。
在国家危难之际,吴大澂临危受命帮办吉林军务、督办边务兼屯垦,曾两次来吉林,四次到珲春,频繁往来于吉林、三姓(黑龙江依兰)、宁古塔(宁安)、珲春之间。吴大澂废除朝廷封禁政策,移民实边,想尽一切办法开发边疆、巩固国防。吴大澂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不畏强俄、据理力争与俄签署《中俄珲春东界约》,补立“土”字牌、收回黑顶子、争取图们江口航行权。
自鸦片战争至本次勘界,“凡中俄立约勘界”中国无不割地,唯这次是领土不但未受损失且还收复许多失地、争取许多权利的勘界,这都是与吴大澂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