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少年学子 博学多才
陈翰章将军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1913年6月14日出生在敦化县城西半截河屯,就是现在的翰章村。他9岁从师桑志学先生,入私塾,14岁参加全县招聘私塾教员考试,参试者中年纪最小,却取得第四名的成绩,被誉为“小才子”。1930年12月,在敖东中学毕业。1931年春,陈翰章到县立第一小学任教。8月调到民众教育馆。
第二部分 探求真理 赤心爱国
陈翰章在敖东中学读书时,在进步教师的启蒙教育下,积极联络进步人士,努力探求真理,在少年心中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并成为《敖中》校刊的主编和学生自治会的负责人。1928年6月,吉林省各界掀起了反对日本修筑敦化至图们铁路的爱国运动,在吉林毓文中学读书的金日成与陈翰章建立了联系。号召大家团结一致反对日本的侵略活动。1931年10月,陈翰章在敦化秘密组织反日会。在县民众教育馆,以讲演员的身份,对民众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因讲演“日本侵略东北史”题目,被宪兵队搜捕,陈翰章到乡下躲避。
第三部分 弃笔从戎 抗日救国
九一八事变后,陈翰章履行了他在敖东中学毕业时的誓言,投笔从戎,走上了抗日的道路。1932年4月,他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参加了救国军,深得周保中将军的培养和赏识。1933年,年仅20岁的陈翰章升任救国军总部秘书长,并成为地下党员。1934年3月,经周保中的批准,陈翰章到天津、北京等地,进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活动,向各界披露东北抗战进展实况,得到了广泛赞助,在北京会见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会长朱庆澜,在天津会见王德林后回到宁安,他把捐款直接发给了战斗部队。
第四部分 转战吉东 所向披靡
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3月,中共满洲省委撤销,先后成立了中共南满、吉东、北满临时省委。抗联亦随之编成3个路军,分别归三省省委领导。陈翰章先后任东北抗联第二军第二师参谋长,第二军五师师长,中共南满省委委员,道南特委常委,吉东省委委员等职,率领部队活跃在以宁安为中心的吉东地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坚定了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信心。
陈翰章在寒葱岭密营抗日时,有着这样一件伴随他多年的羊皮坎肩,下面给大家讲讲这羊皮坎肩的故事。
白山黑水间,林海雪原中,铁岭绝崖,密林深处,北风呜咽。除夕夜,在寒风凛冽的旷野里,湿雪中飞溅的昏暗火花,映红了抗联战士们面黄肌瘦的脸颊。
在这个除夕夜,陈翰章手捧着老父亲翻山越岭拖着老寒腿辗转送来的羊皮坎肩,心里满是思念。抬眼望去却是皑皑白雪和饥寒交迫的战士们。他暗自思量:党把这支队伍交给了我,不能让他就这么垮了。看了看羊皮坎肩,难过地说:“爹,战士们实在是熬不下去了,这大过年的,我把它煮了,您不要怪翰章!”听到陈指挥要煮自己的羊皮坎肩,战士们百般拒绝,四年了,他们知道这坎肩不仅仅是长白山里唯一御寒救命的宝贝,更是陈指挥思念亲人时那份真情的寄托。陈翰章目光凝重地遥望家乡的方向,深情地说道:“爹啊,儿子就用爹送来的羊皮坎肩给战士们渡难关做贡献了,在咱们密营里头,爹的心,爹的情,我们永远铭记不忘,您的深情厚谊将永远跟战士们融在一起。儿一定不负众望,攒足力气,鼓足勇气,充足血气,去打鬼子。”
片刻过后,伴随着化开的雪水,羊皮坎肩熬成了满满的一锅羊汤。战士们把羊皮片最多的一碗端给了陈翰章,陈翰章接过,闻起来这羊汤是那么香,但他却没有喝,而是端着这碗羊汤走进战士们扎顿的地方,并说道:“这东西毛茸茸暖乎乎的,吃到肚子里暖暖的,特扛饿,都尝尝,都尝尝,我刚刚喝了一碗。”战士们一个个眼中含着泪花,只是放在鼻尖闻闻,却舍不得吃。
“同志们,我们在这深山老林过大年,虽然不能和父母家人们团聚,但这是为了让咱的子孙后代不再受压迫,不做亡国奴,我们受点苦受点伤不算什么,一切都是值得的,今天,就让我们在这给父母双亲拜个年。”陈翰章带领着战士们把装着羊皮的汤碗高高举过头顶,一同跪在皑皑的白雪之中,他们遥望着家乡的方向,一致低吟高呼:“爹,娘,孩儿,给您拜年了!”叩首致意,久久不起。
那是寒风刺骨的早晨,战士们久久不曾散去,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一个个早已残弱不堪的躯体,顽强地活下去,勇敢地战斗着,因为这是信念之战,这是舍身之战,是悲壮之战,也是庄严之战。
第五部分 智勇双全 威震敌寇
1938年7月,抗联第1路军将部队改编为3个方面军和1个警卫旅,陈翰章任第三方面军指挥。日军派遣四名高级军官对陈翰章劝降,他不为高官厚禄所动,在牛心顶子抗联密营杀死了劝降的日本军官,这就是有名的抗联战士“怒杀四寇”。对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抗争,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和“围剿”。为此,抗联战士采取各种措施顽强斗争。在深山中建立密营开办兵工厂。并取得了著名的大沙河战斗、寒葱岭伏击战、奇袭额穆县警察署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和战斗装备,壮大了队伍,打破了日军的“聚歼”计划。
第六部分 血染疆场 将星陨落
1939年10月,日伪调集重兵开始实行东南部“治安肃正”计划。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中共吉东、北满省委决定将各路军缩编为支队,进行分散游击战。在战斗中,杨靖宇总司令及第一方面军指挥曹亚范先后殉国。由此,日军得以集中大量兵力,开始疯狂地对陈翰章进行重点“讨伐”。12月8日,由于叛徒出卖,敌人包围了陈翰章的小分队,为掩护战友突围,陈翰章将军在宁安县镜泊湖南岸小湾沟壮烈牺牲,年仅27岁的陈翰章将最后一滴鲜血洒在了镜泊湖畔,被人们称为“镜泊英雄”。 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镜泊湖水清亮亮,一棵青松立湖旁,喝口湖水想起英雄汉,看见青松忘不了将军陈翰章。”
陈翰章牺牲后,残暴的日军割下了他的头颅,保存在当时伪满国首都新京(今长春)的“大陆科学院”,身躯被日军运回敦化不允许下葬,以震慑抗日军民。直到1940年12月底,身躯在家乡安葬。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党派人找到了陈翰章的遗首,经过几次辗转,1955年4月5日安放在哈尔滨烈士陵园。
第七部分 民族英雄 荣归故里
多年来,敦化市委、市政府、家乡人民和亲属,热切期盼将军能够回乡身首合葬。经过积极协调努力,2013年4月11日9时,在哈尔滨烈士陵园举行了陈翰章将军遗首交接仪式,将军头颅荣归故里,敦化百姓得知这一消息,沿途手持挽幛,在纷飞的大雪中迎请将军,真是感天动地。2013年同样是陈翰章将军诞辰一百周年,在他牺牲73年后,我们也终于等到了将军“身首合一”的日子。陈翰章将军是敦化的骄傲,敦化人民、东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永远怀念将军的丰功伟绩,永远纪念抗联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永远怀念为民族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