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有这么一支战斗队伍,他们每天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历经艰难困苦,运送伤员,创造了赤手空拳活捉25名伪兵的佳话。他们就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辑安担架队。
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共中央发出了“抗美援朝、参军参战”的伟大号召,辑安全县人民热烈响应,立即行动。党团员带头,700多人争先恐后报名参军参战,经检查合格512名,其中214人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还选调翻译人员396名、医护人员71名、司机5名、助手17名。大量群众踊跃报名参加支前担架队。
二区地沟村农会主席、村民兵队长、二区副区长曲洪一那时已经五十四岁了,两次报名都因年纪大没有被组织批准。为了能参加担架队,他剃头刮脸,把自己收拾得特别精神,最后县里只好同意他参加担架队,并让他担任县担架队第三大队大队长。就这样,全县1,108人参加组成的154副长期担架队和2,840人参加组成的210副临时担架队,由县政府统一领导,副县长李林彬担任支队长,下设3个大队、13个中队、51个小队的辑安担架队正式成立。出发前,荆志坚县长向全体担架队员们做了动员讲话,分析了当前对敌斗争形势。担架队员们听后纷纷表示:“不完成任务坚决不回国”、“志愿军走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
辑安担架队1950年10月27日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他们一夜急行军130多里,个个担架队员的脚上磨起了血泡,但没有一个叫苦喊累的。当他们进入被收复的地区,敌人被志愿军打散的士兵比较多,第三担架大队大队长曲洪一带领的担架队走在最前面。一天傍晚,曲洪一率领的担架队员们赶往前线抢运伤员,当路过朝鲜楚山郡“下水洞”半山腰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伸手不见五指。突然,听到左岔道不远处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叽哩咕噜的说话声,曲洪一立即停下了脚步,命令大家就地隐蔽。生活在鸭绿江边50多年的曲洪一精通朝鲜话,他根据敌人的对话和照明弹的亮光,准确判断,这是一伙被我军打散的敌人,现在是俘虏他们的最好时机。于是,他传令大家做好战斗准备,自己握着扁担趴在最前边。当这伙敌人走近时,他一个箭步跃起,举起扁担用朝鲜话大声喝道:“缴枪不杀!”担架队员也一拥而上,也跟着队长齐声喝道:“缴枪不杀!”敌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乖乖地举手投降了。他们一共俘虏了25名李承晚伪兵,曲洪一荣立了一等功,他的事迹刊登在1951年2月《人民画报》上,这就是闻名全国“一根扁担活捉25名伪兵的故事”。
辑安担架支队1950年10月27日奔赴朝鲜战场,他们在山路崎岖、敌机轰炸和生活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抢救伤员,涌现出153名模范、66名功臣(其中一等功37名,二等功29名)、3个模范区、7个模范村,被上级授予“模范担架队”光荣称号,其模范事迹刊登在《东北日报》和《人民画报》上。
辑安担架队团结协作、舍生忘死、支援前线,喊出了“志愿军走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的时代最强音。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辑安县举全县之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1951年7月1日,成立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辑安县分会”,全县迅速掀起了爱国生产大竞赛与捐献飞机大炮运动高潮。仅1951年,全年除赴朝民工外,还出修道工170,175个,伙夫工3,755个,木瓦工1,789个,民工65,820个,大车与车夫工20,544个。抗美援朝的三年间,我市先后接待朝鲜难民上万人,其中包括战灾孤儿2902名。
全县广泛动员群众捐款捐物,捐献了可购买一架战斗机的大笔义款。还组织数万名人力抢修公路、架设桥梁、扩建兵站,并且提供了被服、粮食、医药、木材等大批后勤物资,有力支援了前线作战,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好巨大贡献。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