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水流不停啊,不灭日寇气不平,长白山上英雄多呀,数着那杨靖宇杨司令,还有战友王风阁和金日成……”在这首《杨靖宇将军之歌》中提到的第一位战友就是抗日名将王凤阁。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悍然入侵我国东北。王凤阁目睹祖国大好河山惨遭日寇蹂躏,热血沸腾,毅然走上武装抗日的救国道路。
1895年,王凤阁生于通化一个比较富庶的家庭。父亲以教书为业,母亲持家教子,严格有方。王凤阁从小就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养成了通情达理、明晓大义的品格。他不仅聪明好学,且有远大志向,立志建功创业,从军求学以报效祖国。1923年,王凤阁在东北军步兵第五十八团当副官,后因不满军阀混战而辞职回乡。
九一八事变后,他深感“大丈夫七尺躯”,应“为国殇,为鬼雄”,才不虚此生”。于是他在征得了母亲的同意后不惜变卖所有家产组建了抗日武装。随后,他积极发动群众,连续奔走于海龙、通化、临江等地,四处宣传抗日,演讲、贴标语、义演,甚至亲自登台演唱大鼓书,揭露日军侵略罪行,鼓励民众奋起救国。同时,广结各界人士,联络组织起义队伍。1932年4月21日,“辽宁民众义勇军”在通化、临江交界处的红土崖正式建立,这支队伍主要由伐木工人、中小学教师等积极分子组成,王凤阁被公推为司令。
5月8日,王凤阁率部攻克柳河,一路收编了原金川公安队、迫击炮分队及民众抗日领袖方春生的队伍。为表示抗日决心,王凤阁利用缴获的发报机通电全国:“凤阁生于斯土,不甘坐视国家之沦亡,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今生“此头可断,此志不丢”。不久,王凤阁所部便与唐聚伍辽宁民众自卫军合编,任十九路军司令,继续转战海龙、柳河一带广大地区,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搅得敌人寝食难安、惶惶不可终日。
王凤阁率部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使日伪军大为恐慌,多次调集大量兵力,发动大规模围剿,讨伐王凤阁。由于敌众我寡,王凤阁率部被迫退入濛江境内,与唐聚伍会合,共同商讨抗日大计。唐聚伍主张部队先赴热河休整,自己入关求援,而王凤阁却选择坚持留下来,继续战斗,并提出“枪不离人,人不离乡”的口号,誓与日军血战到底。同年8月,王凤阁被委任为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三方面军中将司令,亲率3万余人,继续开展游击战争,重创了日寇。知道唐聚伍入关后,他才率领余部开赴大罗圈沟、果松川、挠头沟一带,依山凭险,构筑要塞,与敌人展开了更为艰苦的斗争。
王风阁指挥作战,机动灵活,可谓智勇双全。分析当前形势,敌强我弱,与敌正面相拼犹如以卵击石,因此,他始终坚持以游击战为主,把爬山、钻林子作为部队的必修课,平素教导下属必须熟悉周围山林地势、大小道路,善于穿林越岭,以备战时之用。如遇强敌来犯,即与之奔走周旋;遇弱小之敌,即侍机歼灭。从1932年至1937年间,王凤阁率部与日伪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其中著名的战斗就有10多次,使敌人闻风丧胆。
1933年7月,日军调集了3000余人的兵力,开进老岭山区,凭借精良的武器装备,充足的兵力,企图一举歼灭王凤阁部。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王凤阁避实就虚,绕过敌人主力,命令平时训练有素的部队,抢先占领制高点,将日军逼入沟底,以居高临下之势与敌展开激战,使敌人伤亡惨重。随后,王凤阁又以掌握地形地貌的优势,趁着暮色迅速跳出包围圈,转移到了通化二道江以东的样子沟。而敌人不知自卫军已经转移,一直在深山老林中转了近20天后,才发觉上当,只好忍气颓丧而回。
1935年,敌人在多次“讨伐”王凤阁无果的情况下,强令他的岳母写信劝降。王凤阁见信后当众表示:“就是把我母亲和妻子都抓去,也不能动摇我抗日的决心!”
面对如此坚决的王凤阁,日本侵略者为了剿除这一心腹大患,煞费苦心。他们四处网罗地方汉奸土匪,指使其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刺探军情,窥伺王凤阁的行踪。这些民族败类的卖国行经,激起了民众极大的愤慨,不杀之不足以平民愤。为惩治敌伪的顽固分子,王凤阁组建了武工游击队,多次化装进城,捣毁伪警所,铲除罪大恶极的汉奸走狗,以示警于日伪当局。
从1936年11月起,日军开始利用大雪封山的时机,对自卫军的活动地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疯狂“讨伐”。首先强迫这一区域的居民离开此地,而后集中兵力,进山围剿。1937年春,王凤阁率部队与敌周旋数日,仍未能摆脱追击。连日的激战已使部队伤亡很大,在离大南岔不远的一条山沟(现王凤阁沟),与伪军邵本良部遭遇,后退往小南岔沟又与大股日军遭遇,血战一昼夜,此时部队已弹尽粮绝,伤亡殆尽,仅剩下王凤阁及8名战士。3月27日清晨,王凤阁身负重伤,不幸被俘,同时被捕的还有其妻子和5岁的儿子。
敌人在抓捕到王凤阁以后,首先是以诱降手段,在饭店摆下酒席“宴请”王凤阁,王凤阁一伸手就把桌子掀翻在地。面对如此强硬的王凤阁,日军又想办法软化他,于是从他的孩子入手。日本宪兵队翻译横田,拿着日本的饭团子给王凤阁5岁的幼子小金子。说:“小孩儿,这是日本最好吃的饭团子。”但虎父无犬子,饿了好几天没吃饭的小金子一边用小手往外推,一边说:“我是中国人,我不吃日本饭!”。敌人见此又找来了乡绅对王凤阁进行规劝,被他一一骂走。日军见软的也不行,就来硬的,对王凤阁施加重刑,打得他遍体鳞伤,血肉模糊,却仍不能使他屈服。黔驴技穷的日军软硬招使绝后,最后决定对王凤阁一家下毒手。
1937年4月6日,日军把王凤阁和妻子及5岁的儿子小金子押赴刑场。当敌人将他们一家人押上车时,妻子张氏看到5岁的孩子也要惨遭杀害,心如刀绞,不由心疼得双腿发软上不去车,王凤阁鼓励她说;“不要怕!我们是中国人,不能在鬼子面前发抖。”
敌人头一天在刑场那里挖了两个坑,一大一小,他们先是让王凤阁下到那个大坑里去,这时他抬起头来,慷慨激昂地对四周群众说:“我王凤阁通化生,通化长,我和日本鬼子斗了这么多年,现在我就要和乡亲们永别了。希望大家不要泄气,我相信人心不死,国必不亡!”
日军刽子手拿块黑布要蒙他的眼睛,并让他跪下。王凤阁瞪大眼睛愤怒地说:“不准蒙我眼睛,我要看看你们怎么杀我,我活着没向你们下跪,死也要站着做鬼。”敌人没有办法,便向他举起了屠刀,王凤阁将军的一腔热血喷洒长空。
王凤阁牺牲后,日军又叫他的妻子抱着孩子下到那个小坑去,可他的妻子便毅然抱起孩子,跳进王凤阁殉难的大坑里,说:“我们活着一块儿做人,死也要一块儿做鬼。”
惨无人道的敌人向她和孩子连开数枪,罪恶的子弹打在了英雄的娇妻幼子身上,枪声、孩子的哭声撕裂了群众的心,周围的人们纷纷用衣袖掩面,苍天落泪,清风呜咽,大地悲泣。
一段历史,血火洗礼,刻骨铭心;一种精神,撼天动地,传承至今。通化市玉皇山上留下了国人为英雄敬立的墓碑,而这墓碑虽然经历了数十年自然风雨的侵蚀和人类社会的世事沧桑,但仍旧未改昔日的雄厚和苍砺。王凤阁将军为国殇,为鬼雄,大丈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长白山下佟佳江畔依然传唱不息。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