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革命烈士”是我国政府对在人民革命斗争、保卫祖国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者的尊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1950年10月15日《关于革命烈士的解释》,凡辛亥革命以来,确系为革命及抗日而阵亡和死难的人员,称为“烈士”。同年12月11日,内务部发布《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和《民兵、民工伤亡抚恤暂行条例》,文件规定:凡中国人民解放军及人民公安部队因参战、公干牺牲者(被俘不屈、慷慨就义或被特务暗杀),革命工作人员在对敌斗争中牺牲者或因公牺牲者,民兵、民工因参战牺牲者,均称为烈士。1980年6月4日,国务院重新发布了《革命烈士褒扬条例》,革命烈士标准扩大到全民,符合规定的,可批准为革命烈士。

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法律阐述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近代以来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而毕生奋斗、英雄献身的英雄烈士,功勋彪炳史册,精神永垂不朽(保护法第二条)。可见烈士者,非独身赴死之谓也,而在于其精神之崇高,意志之坚定,行为之果敢。在封建、压迫、愚昧、奴役肆虐的黑暗时代,革命先烈以生命为火、以信念为光,在追寻自由、平等、尊严和真理的坎途上燃烧自己、照亮前路。他们当中有以笔为剑,刺向黑暗的李大钊,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有“身可杀,信仰不可夺”的方志敏,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赵尚志……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身份各异,但共同的,是那份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对理想的执着。

集安(辑安)是一座英雄之城、红色之城。作为集安人民,我们不能忘记,和平盛世是无数先烈用生命与热血铸就而成。每当我们行至鸭绿江畔,回望青山绿水,安享盛世繁华之时,都应深刻铭记,这片山、这湾水、这座城,都曾浸润过烈士们的鲜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世事如何沧桑,我们都应铭记他们的名字、传承他们的精神、肩负他们的使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奋斗、勇往直前。

一、英烈模范——抗日战争篇

前言: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军迅速占领了沈阳,随后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人民进入了局部抗战时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领导东北人民率先开始了武装斗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央先后派遣多人到东北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进步思想。1927年,中共满洲省委成立,领导东北人民进行反帝爱国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集中全力领导东北人民投入到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提出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众多优秀的吉林儿女,在白山黑水间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在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集安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烈士英名录

注:采自《辑安县志》

杨靖宇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中共党员,著名抗日英烈,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34年2月,杨靖宇召集南满17支抗日武装,领导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1934年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任军长兼政委。1936年7月以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37年12月13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成立,当选为委员。

1935年至1938年,杨靖宇带领东北抗日联军一路军在集安老岭地区开展了一系列游击战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并率领部队在集安的五道沟、长岗、蚂蚁河和红石砬子一带,建立起一批密营基地,开辟了老岭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东北抗战进入极端艰苦阶段后,杨靖宇继续高举抗日救国大旗勇敢顽强、坚韧不拔地战斗在白山松水间。1940年2月,杨靖宇在身患重感冒、没有一粒粮食的情况下,只身一人与日伪军周旋了5个昼夜。1940年2月23日,在濛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与日伪军的激战中壮烈殉国。

魏拯民

魏拯民,出生于山西省屯留县王村的农民家庭。中共党员,著名抗日英烈,曾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政委、抗联第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副总司令等职。

1938年初,魏拯民率领独立旅和抗联一军二师南下,于5月在辑安县老岭山区与杨靖宇部会师,在南满省委和第一路军高级干部会议上,决定他兼任第一路军副总司令。1940年秋末,到桦甸县牡丹岭二道河子密营养病。1941年1月20日病逝,时年32岁。

2000年9月,在吉林市委、市政府的组织下,魏拯民烈士的遗骨从其牺牲地迁到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内,并举行了隆重的遗骨安葬仪式。2014年9月1日,魏拯民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杨俊恒

杨俊恒,出生于吉林省(籍贯不详)。中共党员,著名抗日英烈。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杨俊恒自幼家境贫寒,因不堪忍受地主官僚的压迫,离家投奔东北军当兵。九一八事变后,协助营长苏剑飞率部抗日,参加了李杜领导的哈尔滨保卫战。哈尔滨失守后,在五常县与田霖组成了一支联合抗日队伍,在五常、舒兰、蛟河、敦化、桦甸、安图等地开展抗日斗争,多次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1933年9月,苏剑飞、杨俊恒所率队伍被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南满第一游击大队,杨俊恒任第一中队中队长,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4月,南满第一游击大队大队长苏剑飞在战斗中牺牲,南满第一游击大队改编进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教导团,杨俊恒任团长。1936年3月,杨俊恒带领第二教导团随杨靖宇率领的第一军主力部队到通化、辑安南部山区进行抗日活动。5月,任一军第三师参谋长。同年11月,带领第三师向热河西征,因辽河未封冻受阻,后绕道返回清原、西丰一带休整。1937年秋,被调到军部工作。入冬后,跟随杨靖宇率军部和机枪连转移到桓仁县与辑安县交界的摇钱树岭、刀尖岭一带活动。1938年春,随军部进入辑安县老岭山区,创建老岭抗日游击根据地。5月中旬至6月初,中共南满省委和抗联第一路军高级干部召开了“老岭会议”,会议决定杨俊恒任三师师长,准备再次西征。7月,因程赋叛变投敌,西征计划取消,杨俊恒随杨靖宇率部转移。1938年8月2日,在辑安老岭长岗伏击战斗中,不幸牺牲。

杨凤山

杨凤山,出生于吉林省辑安县台上乡荒崴子村。抗日英烈,曾为大刀会首领。

1931年12月参加革命,曾率领大刀会400余人,配合辽宁民众自卫军林振清部攻打外岔沟,打死打伤日军40余人。在抗日过程中,其领导的大刀会不断扩大,人数一度发展到数千人以上。1932年,杨凤山牺牲于辑安县城。

叶景山

叶景山,字企仁,曾用名叶蕴时,满族,出生于吉林省辑安县头道乡龙岗村。抗日英烈,曾任东北抗日联军团参谋长。

1932年春,叶景山曾受唐聚五委派进关网罗兵工人才;后被任命为民众自卫军通化兵工厂厂长。民众自卫军解散后,叶景山被王凤阁任命为团长,为其联络自卫军残部和绿林豪杰。1934年正月,叶景山与当时在新宾县境内活动的朝鲜独立同盟革命军总司令等接上了关系,被任命为“朝革”第一师参谋长。同年2月,叶景山与朝鲜革命军的陈又欣(金东耳)夫妇代表“朝革”进关请求帮助,后又应新成立的朝鲜革命军总司令部的要求,利用叶景山与原朝革司令杨池奉(已牺牲)及其部下的良好关系,帮助“朝革”加强内部统一。1934年11月王凤阁通过叶景山等人加强了与东北人民革命军的联系,而叶景山也因为在扩大抗日统一战线中的重要作用,被抗联任命为团参谋长(亦有被任命为团长的说法),负责与王风阁部队和朝鲜革命军的联系。1935年夏秋之际,“朝革”司令部任命叶景山为促进中朝抗日武装结盟工作的执行委员会委员长。9月,“朝革”与王凤阁部正式成立“中韩抗日同盟会”,叶景山又被改任朝鲜革命军正领之职。1935年11月8日夜,叶最山执行任务时在头道砬子沟壮烈牺牲,年仅25岁。

李友道

李友道,出生于吉林省辑安县头乡头道村。抗日英烈,曾任抗联独立营副连长。

李友道幼时读过私塾。受各地抗日救国运动的影响,1933年1月参加命,同年10月,李友道参加东北抗日联军。1935年初,时任独立营副连长的李友道参加了由杨靖宇组织的热水河子战斗,并受到杨靖宇的表彰。同年4月初,参加二道威子战斗,并再次受到杨靖宇表彰。10月,李友道在台上村为抗日联军部队募集粮款时被汉奸告密,在与敌人的战斗中惨遭杀害,年仅17岁。

刘云峰

曾用名刘仁凤,原名刘云峰,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中共党员,抗日英烈。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师第六团团长。

1934年4月,在小青沟和小龙爪沟(今光华乡东升村)一带组织农民武装进行抗日活动,并组建了东边道游击队,刘云峰任队长。同年11月,这支队伍正式加入杨靖宇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被改编为第一师第六团, 刘云峰任团长。不久, 刘云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六团转战通化、柳河、辑安一带,在不断扩大抗日游击区的斗争中,团结一切抗日武装力量,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频繁地袭击敌人。1936年4月5日,在杨靖宇指挥下,他率领六团参加在辑安二道崴子伏击伪奉天骑兵教导团的战斗,全歼敌骑兵3个连。同年7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六团仍属一师建制。当月, 刘云峰率领一只小部队到辑安县头道乡米架子屯征收给养时,被敌人包围吗,在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

小结:抗日战争,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从此,近代中国在抵御外侮的斗争中不断失败的历史得以改变,百年民族耻辱得以雪洗。抗日战争的胜利,实现了近代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根本转折,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回顾中华民族14年铁血抗战的艰难历程,缅怀无数勇赴国难的抗日英烈,他们的英雄情怀将永远成为后世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英烈模范——解放战争篇

前言: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辑安县(今集安市)民主政府和中共辑安县(今集安市)委于1945年11月20日正式成立。1946年7月起,为抵御国民党军事进攻,我党在辑安建立了根据地,和国民党部队数次交锋,配合主力部队进行作战。其中,小荒沟战斗战绩辉煌,成为“一保临江”的最后一战;在“四保临江”战役中,辑安成为民主联军“四保临江”首发地域和主战场之一。为捍卫人民政权,辑安人民自愿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母送子、妻送夫的感人场面时时上演,全县万余人义无反顾地走上前线,与支援东北解放的民主联军战士共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那些牺牲在辑的英雄儿女,将宝贵的鲜血和生命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集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烈士英名录

 

注:采自《集安县志》

程岱

程岱,山东省沂南县人。1945年,沂蒙山区党组织选派一大批骨干赴东北开辟新解放区。当时程岱是沂南县交通部门的青年干部,中共党员,年轻有魄力,忠诚于党的事业,是党的优秀干部。他同张涛、张会东等一起经安东(今丹东)来到通化地区,分配到辑安县。经县委研究,安排在五区,担任区联会主任。他在县委领导下,坚决执行党的政策,深入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二五减租,建党建政和进行土地改革工作。1946年6月30日,程岱率领2名战士同六区区联会汤主任、大梨树沟村村长、横路村村长等到横路村逮捕人参主林莫之,有人向土匪头子刘仲礼报告了一行人的行踪,刘仲礼便率匪徒迅速包围了他们。程岱和汤主任与匪徒交战中,壮烈牺牲,时年 25 岁。

王堃

王堃,江苏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6年任辑安县公安局副局长。1947年1月13日王堃带领王令、傅振河等11名武工队员,由五区横路经刘家村到台上区,被坏人告密。土匪刘仲礼纠集匪徒分3路向台上村袭击,将王堃等武工队员包围在住处(谭、鞠两家大院)。双方激战了1个多小时,终因寡不敌众, 王堃等7人不幸牺牲,烈士遗体埋葬在老台山脚下。目前王堃遗骸安葬于集安市烈士陵园内。

苇沙河无名烈士

“八一五”光复后,辽东人民自卫军58团副团长姚黎明于1945年10月2日率部接收辑安国民党伪政权。10月8日,队伍中的叛徒何学福叛变,姚黎明等34名干部被其扣押。随后国民党辑安县地方临时治安维持委员会纠集起所谓的“公安队”共420余人,于10月9日密谋,分三路军埋伏于头道崴子、苇沙河附近,以防范通化八路军进攻。

1945年10月10日,通化八路军派遣山东来通支援解放的八路军战士前往辑安营救姚黎明等人。在行至苇沙河村时遭遇敌军伏击,少部分人突围成功,30余名八路军战士壮烈牺牲。战后,通化八路军重新调整兵力部署,打响了辑安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头道崴子战斗”,在10月16日上午10时全面发起总攻,取得了“头道崴子战斗”的最终胜利,姚黎明等人获救。1945年11月20日,辑安县成立民主政府,姚黎明任县长,辑安县首次解放。

2022年4月,位于苇沙河村的9座烈士合葬墓,在尘封77年后由头道镇党委正式认定为革命烈士合葬墓,墓中安葬的正是1945年10月,为营救姚黎明等人壮烈牺牲的八路军战士,该处墓葬由集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纳入管理,2022年5月动工修缮,2022年8月竣工,正式命名头道镇烈士陵园。

新开岭战役无名烈士

1946年10月,东北国民党军继攻占热河解放区后,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先后进攻辽东、辽南。至10月26日,侵占辉南、金川、安东、桓仁等地。为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保卫南满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采取以内线为主、内外线紧密配合的作战方针,于11月2日在辽东宽甸县西北新开岭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军第二十五师8000余人,俘虏其师长。这次战役开创了东北民主联军在解放战争中“一次作战歼敌一个师”的先例。

战后,部分战斗负伤的民主联军战士转移至辑安养伤,期间重伤不治牺牲者安葬于青石镇烈士陵园(今青石镇青石村),1984年4月,青石镇人民政府于陵园内立碑,以纪念安葬在此的32名四野四纵队烈士。

小荒沟战斗无名烈士

1947年1月19日下午3时,国民党军195师584团一部由花甸子秘密东犯,黄昏时分部队行至青沟子地区,其中的2营孤军深入了小荒沟(今清河镇镇区附近)。东北民主联军三纵队发现情况后命令辖下7师乘其立足未稳之际,迅速予以歼灭;又令8师22团于三道崴子东山打援,以保证7师后撤安全。7师于当日黄昏,先命辖下20团向小荒沟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又命19团截击驻守在青沟子的国民党军。1月20日凌晨,7师急调山炮营投入战斗,并命各团实行强攻。1月20日下午,国民党军195师584团2营全部被歼灭在小荒沟、青沟子之间。俘虏副营长以下450人,击毙营长以下12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7门、轻机枪26挺、步枪300余支。至此,国民党军首犯临江被击退,民主联军取得了“一保临江”的重大胜利。

集(辑)安县小荒沟战斗,是民主联军在“一保临江"战役中最关键的一次重大战斗,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嚣张气焰,鼓舞了部队士气,保卫了以临江为中心的长白山根据地,使南满的斗争形势由国民党军的猖狂进攻变为敌我拉锯。由于条件艰苦,战斗中牺牲的52名民主联军烈士实行就地安葬(今清河镇热闹村)。

小结: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未曾有过的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事业的高峰,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体现了中国革命的巨大威力,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不可战胜的精神风貌。在这场革命运动中,无论牺牲在辑还是辑安牺牲在外的革命烈士,都用他们的鲜血为中国共产党的全国胜利一点一滴地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中华民族的历史迈入新的篇章。

三、英烈模范——抗美援朝篇

前言:辑安,承载着干年岁月的古文明,曾因汉唐时期高句丽文化而辉煌,也曾因清末200年的封禁而默默无闻。1950年10月,一场举世震惊的战争,使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这座尘封已久的边陲城市。抗美援朝战争,42万志愿军战士,17.2万名随军担架队员、18.2万名回国伤病员经这里往返朝鲜战场;15842名辑安青壮冒着生命危险在鸭绿江上架起16座浮桥,打通纵横后方211公里的公路线;5000多名辑安儿女奔赴朝鲜战场,融入血与火的战争;11.8万辑安人民紧跟党的大政方针, “三反、五反”荡“五毒”,爱国奉献忙拥军,用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大决心、大毅力缔造大后方坚实基地,全力保障志愿军夺取抗美援朝的最终胜利!

集安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英名录

 

注:采自《辑安县志》

侯臣福

侯臣福,朝鲜归侨,出生于1926年。抗战胜利前夕后回到祖国,定居在辑安县麻线乡。为谋生计,侯臣福参加了辑安讨伐大队(伪军),并跟随伪军前往间岛省(现延边州一部分)、热河省(现承德)一带。期间学习了日本人的技术,当了炮兵,成为一名三八炮射手。抗战胜利后,其所在部队被国民党收编,侯臣福依然在列。解放战争打响后,侯臣福在承德附近被俘,后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思想感召,下决心投身革命,成为炮兵教官,随军转战南北,屡立战功。

辽沈战役结束后,侯臣福被任命为副排长,并记大功一次。在平津战役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侯臣福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1951年2月,敌人在进攻我军阵地时,因坦克伤亡过大而动用大量的飞机,对侯臣福所在的阵地进行毁灭性轰炸。侯臣福壮烈牺牲,年仅25岁,战后被评为特等功。

王怀珍

男,汉族,1930年3月出生,辑安县头道西村人。1947年12月参加革命,任志愿军卫生部保健科防疫组防疫员。1951年2月因组织伤员躲避空袭不幸被燃烧弹击中,牺牲时年仅20岁!

曲洪一

曲洪一,集安较早的优秀民兵干部,集安榆林镇地沟村人,农民出身。1945年受党的感召参加革命,曾任农会会长、民兵队长。1946年,榆林区中队反动份子阴谋叛变,曲洪一率队捉拿叛乱份子,并挺身而出保护了一批被叛徒追杀的工作人员。

1947年3月,曲洪一被选为三区副区长,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第三担架大队大队长。10月末于朝鲜楚山郡下水洞手持扁担俘虏25名李伪军,其事迹被广为流传。回国后,曲洪一荣获一等功,直到退休都在为党和人民而积极工作。1981年3月病逝,享年87岁。

都兴珍(女)

出生于1932年,抗美援朝期间任通化铁路电务段辑安电话所接线员。1950年11月,都兴珍与未婚夫在新婚前夕申请渡江援朝,获得批准后于1950年11月25日踏上了朝鲜战场,入驻别午(村)电话所。由于都兴珍是通化铁路分局派驻朝鲜的唯一电话接线员,到岗后便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连续工作五天五夜后依然带病坚守岗位,直到国内人员到来方接替休息。1951年,由于美军的疯狂反扑,铁路补给前线急需用人,都兴珍经再三申请后获得批准,于1951年2月抵达新城川车站,在车站附近的防空洞中冒着敌机的轰炸开展工作,多次险些被困丧命。前线工作期间,都兴珍参与电务抢工作,身负铁线步行近10公里,在敌机扫射的情况下与抢修队共同接通断掉的22条线路。

1953年6月28日,都兴珍在工作的防空洞中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回国后被铁道部授予三等功。其事迹以《模范电话员都兴珍》为题,收入在《沈阳铁路职工抗美援朝英雄谱》

于广文

于广文,辑安县凉水乡杨木林村人。1950年11月,辑安县武装部发动人民群众和民兵积极参与边防组织,开展反敌特、反越境斗争。时任杨木林村民兵连长的于广文踊跃报名,经过审核与徐喜成、金昌卓、巩振年等4名政治思想坚定、军事素质较好的民兵参加了边防组织。巡逻地位于大阳岔村,负责外岔沟江段的巡边工作。期间于广文所在队伍先后抓捕了10余名普通非法越境人员和11名持械跨境人员。巡防期满后,于广文回到杨木林村,继续从事民兵工作。

1951年1月,于广文奉命押送越境人员。晚上9点时分,途经外岔沟江段时发现可疑人员,通过隐匿伪装后出其不意将可疑人员抓获,于广文迅速将其送入派出所,经审讯后确认是一名南韩特务(女)。于广文受到省公安厅的表彰,荣立二等功。

抗美援朝期间,于广文查获、捉拿走私犯罪分子和非法越境人员近百人,多次立功。1960年5月,于广文出席了全国第一届民兵代表大会,受到党中央领导的接见和表彰,奖励勋章1枚、五六式半自动步枪1支、子弹100发。

李维波

1932年11月生,辽宁绥中人,原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射炮兵第501团炮手,1950年10月,李维波从东北军政大学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志愿军高射炮兵第504团学习苏式高射炮,驻守位于鸭绿江下游的水丰发电站。11月,调配到驻吉林省辑安县解放村(今集安市城东街道下解放村)志愿军高射炮兵第501团二连,负责保卫中朝通道——辑安鸭绿江铁路桥,同时护卫朝鲜满浦。

1951年8月,美军发动“空中封锁战役”即“绞杀战”,对朝鲜北部铁路、公路干线进行摧毁性破坏。10月下旬,志愿军将在朝70%高炮部队力量调往铁路沿线地区,采取“集中兵力、重点保卫”方针,重点掩护“三角地区”铁路运输。12月,以高炮第64师师部为基础成立了高射炮兵指挥所,统一指挥掩护铁路运输的高射炮兵作战,全力投入反“绞杀战”斗争。

1952年,李维波提任副排长,负责各炮位的指挥协调。1952年10月26日,根据哨所报告,西南方向发现敌机8架,飞向我军防区。李维波抓住战机,在前两架敌机进入我军的火力范围后,采取中炮覆盖射击,小炮追踪射击的方式,成功指挥击落、击伤美军F-84喷气式战机共两架,其中一架向东南方向逃逸;另一架战机坠落于我国通化境内。后根据1952年新华社沈阳10月29日报道:“美军飞机于10月26日上午5时42分侵入我国东北辽东省辑安县施行轰炸扫射,炸死我国平民2人,炸伤17人。我地面防空部队击落敌机一架,美国飞行员、空军少尉拉尔·卡麦隆(军号2363,机号439)在果松(抗日名将王凤阁将军根据地)境内跳伞后被民兵队长祝文等人俘虏。”由于火炮器械的落后,国际上一直存在唱衰志愿军防空力量的声音,李维波指挥击落的这架敌机意义重大,周恩来总理特派电影工作者到李维波所在的连队拍摄作战全过程,列入抗美援朝系列片之一。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李维波立功三次,其中三等功一次,并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1988年7月被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2021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军休干部”称号。

小结:在革命斗争和维护正义和平的大潮中,英雄烈士以生命的力量绽放出灿烂的精神火花;在支前运动,投身生产的战争时期,英雄烈士以平凡的工作彰显榜样带头作用。他们身上不服输,争做先锋的精神正是大时代背景下全国人民伟大凝聚力的缩影。作为“抗美援朝第一渡”的辑安,用113810人的肩膀勇敢地扛起了抗美援朝大后方基地建设的重担,与驻守在此的志愿军将士共同谱写着壮烈诗篇,这永远是属于辑安人民的一份骄傲!

四、当代英烈

前言: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规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铭记比言语更有力量,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现代英雄烈士的形象多种多样,他们当中有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稳定‌壮烈牺牲的3700余名公安干警烈士;有为坚守医者仁心,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奋战抗疫前线不幸牺牲的14名(首批)医疗领域烈士;也有危难关头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而牺牲者750余人(2020年-2024年期间)。这些英雄烈士的事迹展示了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的卓越贡献和无私奉献精神,他们是现代社会的楷模和榜样。

于义刚

于义刚,牺牲在集安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男,汉族,集安榆林镇治安村人。在小学读书时,曾在洪水中救出2名同学。1992年12月参军,199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8月23日,部队在集安市头道镇地域组织模拟巡航导弹试验。试验中,模拟巡航导弹飞行300米后意外落入浑江江心(江面宽120米),弹体急速向下游漂去。如不能及时将其捞起,就无法获得准确的试验数据。于义刚当即脱衣下水,奋力向弹体游去。就在此时,上游发电站突然放水,于义刚被突袭的暗流卷入江底,不幸牺牲,年仅24岁。2000年3月,被集团军政治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徐晓明

徐晓明,牺牲在集安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男,汉族,中共党员。吉林省梨树县十家堡镇人。2002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003年由野战部队转为边防部队驻集安65835部队战士、青石镇分队团支部副书记。是所在分队经过认真挑选,担任2003年9月10日零时边境防务交接仪式国境哨接防执勤第一人。他曾主动向部队请缨执行潜伏任务,协助朝方抓捕越入中方境内的犯罪分子,并高标准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大队的表扬。曾经多次坚定委婉地拒绝游客试图用财物换取通行证的交易,得到游客的敬重。他多次主动参加助民劳动,并在驻地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与驻地村民和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04年6月21日,分队对企图从云峰发电厂大坝下干江段偷越国境的两个走私人员实施抓捕行动。作为快速反应队员,他在跃上一块大岩石抓捕时,因岩石斜面长满青苔,突然滑入干江段坝下泄洪道深水潭,落水后脚被夹在水底水泥板的缝隙中,经战友和坝上工人多次营救未果,壮烈牺牲,时年20岁。徐晓明牺牲后,中共集安市委、市政府为徐晓明同志隆重召开追悼会。吉林省军区政治部批准徐晓明同志为革命烈士,吉林省军区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并追记一等功。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追授其为献身边防事业的忠诚战士荣誉称号。

王明辉

王明辉,男,汉族。1981年7月25日出生集安市麻线乡,生前是麻线乡红星村二组松波庄圆厨师,2005年11月6日下午1时许,王明辉在集安市麻线乡安子哨,为抢救落水儿童而光荣牺牲。 

结语

聆听、汲取、传承、迸发。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英灵不朽,山河永念。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