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得胜陀颂碑位于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得胜镇石碑村东北1.5公里处的土岗上,东距拉林河约7公里,西侧为高50米横贯南北达数十公里的断崖。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南、北从碑亭主体外延200米,西侧至引拉水库大坝42.5米为保护范围;东、南、北在保护范围内200米的基础上外延60米(260米)西到引拉大坝,水库东侧为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

大金得胜陀颂碑以青石雕成,由碑额、碑身、龟趺座三部分组成。通高328厘米,碑首高79厘米,宽100厘米,厚38厘米。正、阴两面各雕两条对称盘龙,龙头在侧面并伸向下,龙身相交,同戏一火珠。正面两盘龙之间留有碑额,上刻篆书2行6字“大金得胜陀颂”。碑身高177厘米,宽85厘米,厚31厘米。正面刻有汉字碑文的序及颂诗30行,815字。因多年风雨侵蚀和碑身断裂等原因,部分文字已不完整。阴面为女真大字碑文。碑额3行12字,碑文33行,每行字数不等,共1500余字。碑身正、阴两面的四边皆饰同样的蔓草纹图案。正面汉字与阴面女真字大体对译。碑身下有龟趺碑座,高72厘米,宽97厘米,长160厘米,重逾千斤。石碑的龙首、龟趺形制与雕刻之法,为唐宋碑刻的风格。

大金得胜陀颂碑立于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七月二十八日,是金代第五代王世宗完颜雍为纪念祖父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在此地集聚兵马、誓师反辽终获胜利而立的纪功碑。同时也是我国发现最完整的汉字碑文和女真碑文对译的一块碑刻。在石碑附近地表保存大量近代砖瓦,应为当年立碑的同时修建庙宇、碑亭或守护之所废弃后形成的堆积。石碑附近还曾出土镞、铜锅、马镫等遗物。

清道光三年(1823年)吉林堂主事萨英额最先记录了此碑的汉字和女真字碑文,并收入《吉林外记》。光绪十三年(1887年),曹廷杰亲至石碑捶拓,是碑文捶拓的最先者。民国四年(1915年)县长孔宪熙拓印碑文、修复碑身,并新建了碑亭,还在碑侧立石镌文。

1960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拨款建立碑亭。文革期间,碑亭被毁,碑身断裂成三段。文革以后,陆续对碑身实施了修复、封护,并修建了护栏和碑亭。1993年为石碑安装全封闭钢板保护罩。2008年,在大金得胜陀颂碑侧,建一座2000平方米的辽金历史陈列馆。

大金得胜陀颂碑记录了金代开国的历史。碑由金朝当代人所制,是唯一带有女真文字和汉文对译的官方石刻。碑文汉字与女直文完全对译,形成一部女真文与汉文的对译词典,成为以碑刻形式记录女真文字的珍贵材料,对研究女真族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女真语言、文字、书法、碑刻等,均是难得的稀世之宝。2024年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扶余市博物馆加强了对大金碑普查结果的数字化应用,更好的展示其历史文化价值。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