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边疆地区之一。它所处地理位置独特,与中原相距最近;地域辽阔,南北贯通,无门庭之限;生态资源丰富,可耕可牧可渔可猎。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渔猎及农耕诸民族世代生息的家园,相互角逐的舞台。
东北地区的肥土沃野,培育出一代代强族,不断崛起,雄飞中原,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先后占有北方半壁,或一统天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北长久处于战略地位,不断给中原王朝以强大影响,甚至决定其盛衰或兴亡。
东北之重要,朝鲜李氏王朝中有识之士作出这样的评论:“天下安危常系辽野:辽野安,则海内风尘不动;辽野一扰,则天下金鼓互鸣……此所以为中国必争之地,而殚天下之力守之,然后天下可安也”(《辽东大野记》)。
中国人感同身受,也作出了同样的判断。明朝镇守辽东的巡抚王之浩说:“辽……中国得之,则足以制胡;胡得之,亦足以抗中国。故其离合实关乎中国之盛衰”(《全辽志·序》)。
※借问英雄出处※
依克唐阿,字尧山,扎拉里氏,满洲镶黄旗人,吉林驻防。扎拉里氏是满洲姓氏,世居瓦尔喀(今俄罗斯滨海省南部)、乌拉(今吉林省永吉县境内)、扎库木(今辽宁省抚顺市东南)等地。
在依克唐阿的家乡吉林伊通城南20华里许头道乡东高家屯,生活着依克唐阿的第五代后裔张凤和一家。张凤和家中收藏着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三日修制的《依氏家谱》。《依氏家谱》长164厘米 、宽108厘米 ,由3层“高丽纸”裱糊,共记载9代,是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而成。谱左侧以汉字写有:大清钦命头品顶戴黑龙江将军转升都京镶黄旗汉军都统、法什尚阿巴图鲁依克唐阿承祀。谱右侧全用满文书写,其内容与左侧相同。根据此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依的宗祖为披甲迈萨哈,曾祖父珠三保,为诰授建威将军,祖父张喜, 诰授建威将军,原系领催委官,兄长穆特布,为花翎尽先防御披甲,儿子富隆额,为花翎副都统。
依克唐阿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生于伊通马家屯(今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营城子镇向前村)。按清朝政府的规定,满族人生了男孩子后必须上报本旗,称为“上档子”,以备将来征兵。依克唐阿幼年寒苦,其父身为满洲披甲,曾多次随军南征北战,身患伤病。在依克唐阿6岁时,他的父亲撇下了年幼的他,离开了人世。在临死前,父亲拉着小依克唐阿的手,嘱托他要练好武功,报效朝廷,报效国家。小依克唐阿虽然还不完全懂得父亲话的含义,但他哭着点头答应,记住了父亲的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依克唐阿开始学习骑马射箭等技术。
村里有位老爷爷,曾经到西北天山等地平定叛乱和驻防。依克唐阿经常缠着他,让他讲在西北平叛的故事,老爷爷讲了很多很多在西北发生的事,依克唐阿听得津津有味,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在长大后成为一名能征善战的八旗勇士,驰骋疆场,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人生起点征途※
道光三十年(1850年),依克唐阿已经年满18岁,成为强健英俊的小伙子,可以入伍从军,成为西单了。按照清朝八旗制度的规定,凡是年满17岁到35岁的满族男子,都是八旗军队的后备兵员,统称为“西单”。经过检测,依克唐阿以其身体强健、能骑善射而成为正式的“西单”。此时,依克唐阿并不是国家的正式军人,也没有军饷,平时在家种地,但要按时参加八旗兵的训练,有战事时随军出征作战。
依克唐阿的年轻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西方侵略的不断加剧,使清朝的统治迅速走向衰败。通过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二十二年(1842年)的鸦片战争,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仅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还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切使清朝本来就已经很严重的社会矛盾,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加剧。正当依克唐阿为自己成为八旗军的正式“披甲”而欢欣鼓舞时,全国人民反抗的浪潮越来越大,最终汇合成以反清朝的腐朽统治为目标的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
咸丰二年(1852年)四月五日,太平军自永安突围,五月十九日离开广西进入湖南省,五月太平军路经全州时,冯云山被清军炮火击中,六月伤重死亡。
撤围北上。为在河南一带防堵太平军北上,十二月二十九日,清廷下令吉林、黑龙江各挑选马队精兵2000名,配齐军装器械,候旨调拨。依克唐阿也在征调名单之列,他和其他八旗披甲一样,做好了出征的准备。
咸丰三年(1853年)一月,太平军攻克武昌,人数增至50万。一月十日,拉林协领兼云骑尉台斐音保、巴扬阿等率领包括依克唐阿在内的吉林、黑龙江马队各2000名前往河南,归琦善调遣,防堵太平军北上。
三月二十二日,太平军攻占并定都南京,改名“天京”。依克唐阿随着清军转战安徽、江苏、湖北、河南、山东等省。他作战勇猛,胆识过人,奋不顾身,战功显著,被清廷赐“法什尚阿巴图鲁”勇号,“法什尚阿巴图鲁”为满语,即战斗英雄。咸丰五年(1855年),23岁的依克唐阿因战功被赏戴蓝翎,晋升骁骑校。蓝翎是清代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做,无眼。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也可以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
咸丰十一年(1861年),依克唐阿效力于钦差大臣僧格林沁麾下,主要与捻军作战。
同治元年(1862年)秋,依克唐阿及其所部随僧格林沁指挥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捻军。在这次讨伐捻军的过程中,依克唐阿及其所部冲锋在前,英勇作战,先后在大回村之战、濉溪口之战中大败张乐行所率领的捻军,屡著战绩,迫使捻军退守其根据地雉河集。次年三月,依克唐阿及其所部包围并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捻军首领张乐行坚贞不屈,英勇抵抗,但却被叛徒俘送至清营,惨遭杀害。依克唐阿因剿除捻军有功,被补授为防御。
※英姿勃发初露※
从咸丰到同治年间,大清王朝经历着极其严重的内忧外患。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使清朝政府顾此失彼,濒于灭亡。国外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攻占北京,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阿勒楚喀荒山嘴子等地农民数百人在张玉率领下举行起义,起义军渡过松花江,直抵呼兰城下。清政府命令吉林将军景纶、署黑龙江将军特普钦派兵联合镇压。此时,依克唐阿已经从中原返回东北,被增补为三姓镶白旗佐领,率部参加镇压当地的农民和矿工的起义。
六月,依克唐阿以奉天伊通等处剿贼出力,赏依克唐阿法什尚巴图鲁名号(满语,忠诚的勇士)。
正如《清史稿》中所说的那样:“同治初,马贼陷伊通,依克唐阿以少袭众,斩其酋刘果发等,又破之昌图,攻克刘家店,复长春,迁协领,赐号法什尚阿巴图鲁。搜捕残匪,获白凌阿、焦西平,晋副都统。”
同治八年(1869年) 十月,依克唐阿被任命为墨尔根(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嫩江镇)城副都统。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三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以索伦、达斡尔事务繁多为由,奏调右翼副都统喀特护前往墨尔根城辅助自己,始有副都统之设。
光绪二年(1876年),依克唐阿调任黑龙江副都统。
依克唐阿主要致力于奖励办学,清剿盗匪,安置流民,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并为呼兰的发展制定了长远规划。
光绪六年(1880年)六月,朝廷同意呼兰副都统依克唐阿的请求,因母亲去世丁忧解职,以参领成庆署呼兰副都统。
※骁勇善谋戍边※
光绪六年(1880年)七月,詹事府右庶子张之洞在上奏条陈海防事宜时,力谏朝廷破例启用依克唐阿。张之洞建议:“呼兰副都统依克唐阿骁勇善战,现因丁忧在吉林原籍,请俟百日后饬赴营口带兵。”
朝廷对此非常重视,命令吉林将军铭安“察看其入才具,能否独当一面,据实具奏。”铭安遵旨察看依克唐阿之后,认为其完全具备“筹办安置金匪情形”的能力
于是朝廷传旨令依克唐阿不用到营口带兵,而是“召募猎夫人等,赴珲春驻扎。
依克唐阿之所以被派往珲春,是由于珲春地区的重要性已经引起清朝政府和沙俄的重视。
就近在伊通召募满汉猎夫暨苏拉西丹,前赴珲春。
朝廷再次下谕“咨照依克唐阿,赶将伊通丹勇召募成军,即赴防所。
这样,依克唐阿则由首任呼兰副都统变成了首任珲春副都统。
新设珲春副都统衙门直属吉林将军领导,有较大的自主权,掌管珲春地区军事、旗务、军警、财政、司法以及涉外等一切事务。
制定了内治外防的方略:招民实边,垦荒兴农,增驻重兵,加强防务。
这样,依克唐阿虽然只是珲春副都统,但却已经独当一面,辅佐吉林将军管理吉林的军事及其他“一切事宜”。
清政府决定“派吴大澄、依克唐阿前往会勘,将图约参互考证,据以勘定界限,仿照西路办法重立牌博,以巩边陲而昭信守。
历时4个月,最后形成《中俄珲春东界约》和《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等勘界议定书,从乌苏里江到图们江的中俄边境上共立界碑11个,同知府李金镛率丁甲筑哨卡,补立“萨”“玛”“拉”字界碑及以汉字排列的26个小界碑。
“疆域有表国有封,此柱可立不可移”,“光绪十二年四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澄、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勘中俄边界竣事,立此铜柱”。
光绪十五年(1889年),当依克唐阿擢升黑龙江将军时,珲春南冈六社400人联名捐资,在敦化哈尔巴岭上立一汉白玉碑。上书“惠我无疆”四个大字,刻有“钦命帮办吉林边防事宜,珲春副都统升任黑龙江将军,法什尚阿巴图鲁依公德政碑”。碑文百余字,颂其丰功伟绩。
珲春百姓还于西郊路东立碑一座,上书“一片冰心”四个大字,颂扬他戍边建城的功绩。翌年二月,珲春靖边右路统领保成率中、左马步兵营文武官弁为依克唐阿立一汉白玉 “德威丕著”碑,颂其升迁。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当地官兵和百姓对依克唐阿的高度评价。
※天命之年封吏※
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十七日,朝廷“调黑龙江将军恭镗为杭州将军,以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为黑龙江将军。”这样,57岁的依克唐阿被提拔任命为黑龙江将军,成为清朝在东北的封疆大吏。
黑龙江将军最初设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是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加强东北边疆保卫和边疆建设的产物。
黑龙江将军是黑龙江驻防八旗的最高军政长官。将军之下设副都统、城守尉等,分镇各城,以佐将军之治。
从清朝初年开始,黑龙江地区先后设立了黑龙江(瑷珲)副都统、墨尔根副都统、齐齐哈尔副都统、布特哈八旗总管、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呼兰城副都统等行政管理机构,
从清初的康熙年间到清末的光绪时期,已经先后经历了七十任黑龙江将军,到依克唐阿上任时,他已经是第七十一任黑龙江将军了。
光绪年间,黑龙江地区仍然实行八旗制度,以驻防八旗为主,黑龙江将军作为地方最高长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因此,依克唐阿对黑龙江的治理,首先以整顿军政为主。
因而指示盛京将军定安、吉林将军长顺、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当兹创办甫经就绪,必须申严纪律,一洗军营向来习气,方可慎固边防”。
欲藉开荒以裕饷,即藉新饷以添军。
由此可见,镇边军是光绪年间由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亲自负责组建的、主要由八旗子弟改练而成的黑龙江地方武装。
经过依克唐阿的精心训练和治理整顿,镇边军不仅成为清末黑龙江边防军的主力,也是后来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抗日军中的一支劲旅。
“山东灾民往东三省垦荒”
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一月,依克唐阿上书朝廷,上奏“遵筹通肯封荒开禁招垦有利无弊一折”,请求清朝政府开禁通肯等地。
“呼兰等处浮多熟地,派员清丈其私垦荒边,并令按垧作价,发照纳租。委员公费,即就地价照费项下动支,随年册报。
这既是满族的冬季围猎习俗,也是将军游猎和八旗官兵冬训的一种形式。
但却反映出了依克唐阿注重实效、珍惜民财民力的品质。
依克唐阿就任黑龙江将军后,苦于这里偏远落后,人才奇缺,因此非常注重人才,千方百计地从全国各地招揽人才到黑龙江任职。
慈禧太后60大寿,朝廷决定对“有久膺重寄,卓著勋劳”的各省文武大臣“允宜同膺懋赏”。“吉林将军长顺、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西安将军荣禄,均著交部从优议叙”
※护国克敌雄心※
正当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为黑龙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辛苦工作之时,光绪二十年秋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具有爱国主义激情的依克唐阿毫不犹豫地投身于这场保家卫国、反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之中。
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身在黑龙江的依克唐阿将军“以倭人欺压朝鲜,请亲率马步八营由吉林烟集仑入咸镜道进剿”。
依克唐阿接到命令后,认为杀敌报国的时机已到,立即召集黑龙江镇边军,整顿器械,准备入朝参战。
由于时逢雨季,河水暴涨,道路不通,半月后步队统领富保等才接到命令。
八月初九(9月8日),清廷电令“依克唐阿统带马步四千余人,著进扎九连城,以为后劲”。
十月十九日(11月16日),朝廷处分决定:“正白旗汉军都统定安、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均著照部议革职。定安著暂留奉天,办理东三省练兵事宜。依克唐阿仍著统带所部,戴罪立功,以观后效。”这样,依克唐阿被革去黑龙江将军一职,戴罪立功。大敌当前,依克唐阿并没有受此影响,继续带领其部队在赛马集、草河岭、凤凰城、海城和辽阳等地抵抗和反攻日军,成为辽东战场上最英勇顽强的统军将领。
经历三次海城兵败,正月二十七日(1895年2月21日),依克唐阿、长顺、徐邦道、李光久、刘树元等清军各部从东、北、西三面第四次进攻海城。
二月初三(1895年2月27日),依克唐阿、徐邦道、李光久、刘树元等清军各部第五次进攻海城。
正当依克唐阿等将领率军在辽东与日军浴血奋战之时,腐朽的清政府已经开始与日本展开了求和谈判。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进一步将中国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当依克唐阿得知《马关条约》签订及其内容时,义愤填膺,扼腕痛惜。四月初三(4月27日),依克唐阿向朝廷上《敌不足虑,请变通和约折》,入中国之兵不过三四万,我兵将及十倍。主张坚决抗日,反对割地议和,愿“督率所部,效死疆场,以图恢复”。
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依克唐阿在战争中的表现和爱国精神是可圈可点的。由于年事已高,加之战事频繁和对战败的忧愁,依克唐阿积劳成疾。光绪二十一年五月,朝廷下谕旨,不仅对依克唐阿在甲午战争中的统军作战加以肯定和褒奖,也确立了他在辽地无以取代的领导和震慑地位。“依克唐阿此次统军御敌,奋勇力战,将士颇能用命。现在辽地未归,防军尚难全撤,依克唐阿仍著在营调理,毋庸开去差使,以资震慑。”由此可见,依克唐阿的地位和威望,是凭借他在甲午战争中的勇猛顽强、败者不去而获得的。甲午战争中的虎将军对于依克唐阿来说是名副其实的。
※垂名清史勇士※
清政府“以报效军需三万赏前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头品顶戴”。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初六(1895年6月28日),清廷“以前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为镶黄旗汉军都统”。
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1895年10月13日),清廷以镶黄旗汉军都统依克唐阿为盛京将军。这样,年已63岁的依克唐阿走马上任,成为甲午战争后的盛京将军,也是第九十任盛京将军。
盛京将军是统辖盛京地区(也称奉天地区,今辽宁大部及内蒙一部)的最高军事长官,其行政长官为奉天府尹。
依克唐阿担任盛京将军后,深刻认识到,“奉天为根本重地,营务吏治,均关紧要”。
依克唐阿在整顿吏治时,对贪官污吏严加查处,绝不手软,但在处理相关案件时,他还是非常细致的,避免了许多冤假错案的出现。
作为盛京将军,依克唐阿非常重视人才的使用。
除此之外,依克唐阿还对已故的爱国将领和官兵大加褒奖,向朝廷为之申请抚恤。
依克唐阿重视人才,善于用人,这是人所公认的。
依克唐阿整顿吏治,重用人才,使盛京地区吏治为之一新,这对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边防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慈禧皇太后亲下懿旨:“盛京将军依克唐阿著加恩赏还花翎并法什尚阿巴图鲁勇号”。
正当奉天社会日趋稳定,经济不断恢复发展的时候,光绪二十五年二月,1899年3月12日,依克唐阿在奉天逝世,享年67岁。现埋在吉林市欢喜乡下洼子屯。
依克唐阿生长在一个动荡没落的时代,但他不为时代所左右,勇于进取,敢于抗争。他的忠于职守,勤政为民,忠诚爱国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不论时人和后人如何评价,依克唐阿将军依然将会留名青史,他的事迹将会永载史册。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