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宝航,字玉衡,1895年4月6日出生在辽宁海城小高力房村。1913年考入奉天两级师范学校,毕业后赴英国留学,并赴丹麦等国考察。1937年9月经周恩来、刘澜波帮助和介绍,阎宝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是,鉴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需要,在革命战争时期阎宝航一直以非党爱国人士的身份,活动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非凡的社会活动家的才能智巧,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作出了卓著贡献。

抗战胜利后,阎宝航同志从上海回到东北任辽北省政府主席。1948年2月辽北省政府由白城子迁驻郑家屯(今双辽市),直到1948年末辽北省政府由于形势发展需要迁往四平市,阎宝航同志在此期间一直工作、生活在郑家屯,给郑家屯人民留下许多难以磨灭的印象。当时,辽北省地处东北自卫战争的前线,由于生产力极低,辽北省不仅供应我军主力部队的吃穿有困难,而且,连辽北省自己的地方部队和脱产工作人员的供给也都成了大问题。省委书记陶铸在分析当时的情况时说:“粮食差半年,穿衣更困难。”为了解决主力部队和地方的吃穿问题,阎宝航和辽北省党政军各界作了极其艰苦的努力。1947年3月,阎宝航签发了《辽北省政府关于开展春耕大生产指示》,还在辽北省各界举行的万人祝捷大会上、在他撰写的《为春耕告农民同胞》中,多次以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阐述开展大生产运动对取得东北自卫战争胜利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耐心详细地解释我党的土改政策,让农民兄弟心里托底,真正了解到共产党的政策是为了他们能过上好日子,号召农民同胞们努力打好春耕生产这一仗,而且阎宝航等省政府领导也都亲自下基层视察指导。

在组织各地春耕大生产的同时,辽北省党政机关和部队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密切党与群众、政府与群众、部队与地方的关系,促进春耕大生产的开展,还发起了生产节约运动。阎宝航和陶铸带头制定和宣布自己的生产节约计划,规定参加农业生产的任务和指标。阎宝航还宣布戒掉自己最大的消费——吸香烟,以节省每一个铜板。他还提议,省政府机关带头,把市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空地都种上粮食和蔬菜,争取蔬菜自给。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辽北省党政军机关、群众团体、学校等纷纷制定计划,积极参加生产活动。阎宝航的夫人“虽然年近花甲,也和另外两个女同志合种了五分菜地,并且计划纺织。”

作为省政府主席的阎宝航,不仅坐镇省政府统筹指挥全省的支前工作,动员青年参军和发动民工组织大车队、担架队支援前线。而且不畏风险,亲率辽北省政府慰问团带着大批慰问品和慰问信,进行战地慰问活动。阎宝航同夫人一起,无数次地前往车站慰问伤病员。他们给伤员端水喂饭,为伤员更换衣衫。他们的慈祥热情,使伤员们得到很大安慰。

阎宝航在辽北省任职期间,还组织和领导了对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防治,并亲自兼任郑家屯西满防疫统一指挥部部长,多次发出通告,对防疫工作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预防隔离措施,落实组织领导,为防止鼠疫疫情的蔓延和彻底消灭疫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除了领导支前防疫等重大工作以外,阎宝航对辽北省的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青年的思想改造等方面工作也十分关心。他曾参与制定有关工商业保护的规定;曾亲自兼任辽北学院院长,给学生们作过许多报告。凡是政府工作,凡是人民需要他的事,他事无巨细,无不过问。甚至连购买中小学生课本这类事他也亲自处理。即使是这样,阎宝航仍然觉得惭愧,认为自己对国家、民族贡献太少。阎宝航品德高尚,受到辽北各界群众的尊敬。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