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早年就长期在外,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双辽还曾出了一位义薄云天、满腹经纶的中共重量级人物,他就是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日语权威学者陈涛同志。

陈涛同志原名陈日新,又名陈达明,出生于辽源县(今双辽市)。幼年的陈涛就胸怀大志,勤奋好学,立志学业有成,为国为民做事。他生在富豪之家,使他有条件求学上进,19岁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庆应大学经济部就读。由于他刻苦攻读,各个学科都成绩优异。他完全有条件在国外谋求高就,但陈涛“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他向世人剖白:“我学成一身本领,不是为了个人出人头地,为的是报效国家。”

1926年,陈涛从日本乘船返回了自己的祖国。当时,在塞北僻地出了这样一位念大书的,堪称稀世奇才,想做什么大事都易如反掌。家里人都想让陈涛去做大官,将来光宗耀祖。可陈涛的回答却是:“官禄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只呆了两个月,就离开了生活优裕的家庭,只身去往祖国南方,寻求革命之路。当年三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五月份便受党组织委派赴广州,以广东省省立第一中学教务主任的身份为掩护,做党的地下工作。在此期间,他以平易近人的高尚人格和满腹学识的才名结交了许多进步青年。他向青年朋友们说:“帝封官三座大山压得咱中国人喘不出气来,有志之士应该以拯救劳苦大众为己任。”把那些彷徨中的青年朋友引向革命的道路。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他在日本被同学们推选为留日学生总会主席。他满怀激情追求真理,参加了“求是学社”等带有进步倾向的青年组织。他独立创办过“大东通讯社”等刊物,以笔做刀枪,在留日学生、华侨以及日本人民中倡导革命,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经过长期的活动及体验,陈涛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在中国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

在“三·一八”运动中,他旗帜鲜明地冲在斗争前列,担任了北平各界游行示威的副总指挥。他在党的直接指引下,参加革命活动,不怕艰险、不怕牺牲,长期坚持党的地下工作。在血雨腥风的苦难岁月中,陈涛同志经受了许多折磨,但他都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高尚品质。当被叛徒出卖,身陷囹圄时,他忠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在与党失掉联系的时候,他忍辱负重以共产党员严格的纪律性要求自己,千方百计地寻找党的组织、联络同志,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继续为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1927年至1928年,陈涛又受党的派遣,先后去武汉、南昌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在斗争中,他充分表现了爱憎分明的革命意志,曾任广州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兼第一学生队政治指导员。后来参加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八一”南昌起义,系起义革命委员会成员之一。在此期间,陈涛和周恩来等同志朝夕相处,并肩战斗,共谋起义的成功和胜利大计。

根据工作需要,陈涛回到东北,在大连、沈阳等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和党的地下工作。先后担任吉林省和龙县县立师道学校教务主任。因为陈涛同志学识渊博,而且见多识广,师生们都愿意接近他。陈涛也充分利用三尺讲台,向师生们传播革命道理,灌输济世救民思想。后来,陈涛同志又担任了大连《泰东日报》主管,东方印书馆总编辑等职。这一时期,他奋笔疾书,发表了许多战斗的文章和进步著作,公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让广大读者从中受到革命教育,从而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陈涛同志任我党晋察冀边区政府工商处秘书、边区财经办事处秘书、华北人民政府工商部企划处处长,在开拓我党经贸工作的同时,为革命战争筹集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陈涛同志仍然在财贸教育战线上为党工作,历任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国外司世界经济研究处处长、中央高级商业干部学校教务主任、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教授、日语教研室主任等职。工作中他爱岗敬业,从不计较名利地位,总是全身心地努力进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陈涛同志又以其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工作经验,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长期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教育和科研工作。在领导和主持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他还亲临教学第一线,为培养国家急需的外贸、外语人才呕心沥血,努力工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才智,同学们都把他视为一代师表。

他在潜心著述,作学问的生涯中成就卓著,成为学冠中外的著名学者。他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主编的我国第一部《日汉辞典》发行量多达数百万册,发行范围遍及海内外,为繁荣祖国文化,繁荣教育事业,促进中日友好及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进入晚年,陈涛同志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坚持工作。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更加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不顾年老多病,又亲自主持了《日汉辞典》的修订工作,参加了《现代日汉大辞典》的编审工作,除了该书篇目体例的审定,还亲自为其撰稿。为了促进中日友好,这位81岁高龄的学坛耆宿,还应邀赴日本法政大学、爱知大学讲学两个多月,受到日本朋友的普遍欢迎。陈涛同志在年高85岁的风烛残年之际,又以春蚕精神,开始了近千万字的《日汉大辞典》的主编工作。他带病参战,历时五年,终使这部巨著煞青告成,而陈涛这位油尽灯枯的耄耋老人于完稿的当日就住进了医院。从此,陈涛同志的名字将随着这部巨著世代相传,永垂不朽。

1990年3月6日陈涛逝世。《人民日报》于5月5日发出讣告:中国共产党员、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我国日语学界的老前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陈涛同志,因病于3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陈涛同志于临终前对他的夫人说:“我这一生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乡的父老乡亲,我没有为家乡做什么事情。今后,老家双辽那边有人来,你一定要告诉我。”他逝世后,凡有家乡人去北京,陈夫人都要在陈涛的灵堂前焚香祭酒,告诉他,“老陈哪,家乡有人来看你来了,我替你向他们表示感谢!”

陈涛同志一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有强烈的事业心。他认为无论做什么,只要是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情,都应该把它做好。他为人耿直,作风正派,爱护同志,严于律己;他宽以待人,谦虚谨慎,生活朴素,胸怀广阔,勇于开展自我批评。在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陈涛同志曾多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1950年,竟受到开除党籍的处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极左路线的迫害下陈涛同志更加含冤负屈,倍受迫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他的党籍才得到恢复。在身受折磨和政治打击的日子里,陈涛同志始终能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令人钦敬。

在生命的垂危之际,他又立下遗嘱,后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向遗体告别,不要骨灰,把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表现了这位老一辈革命活动家的宽阔胸襟和优秀品质。陈涛的一生是大公无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老党员,失去了一位革命老战士,是我国日语学界与教育界的重大损失。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