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和领导了东北抗日联军,这支队伍高举抗日救国的伟大旗帜,在白山黑水间坚持了长达十四年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英勇不屈,顽强抗争,不畏牺牲,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撼人悲歌。

在这里,我也有幸向您介绍中国抗战史上永不磨灭的记忆——民族英雄魏拯民的传奇故事。

1909年2月3日,魏拯民出生在山西省屯留县王村一个农民家庭。16岁那年,在外祖父和岳父的资助下,魏拯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也就是现在的太原五中。在那里,魏拯民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彭真。

1927年,魏拯民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家乡屯留县关帝庙为据点开展爱国运动。他曾经在中央日报上截取了一段警语“流血是家常便饭,牺牲为无上光荣”作为标语贴在庙墙上。

其实魏拯民原来姓关,父亲给他取名叫关有维,寓意深远。参加革命后,魏拯民十分思念自己的母亲和资助他读书的外祖父,曾多次在化名中使用魏姓作为自己的姓氏。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他曾经先后用过魏锄耕、魏拯民、魏民生,魏明胜,李新良,张达,冯铿、冯康、董介南这些化名,每一个化名的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武装侵略我国东北。至此,东北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请记住,抗战始于东北!1932年,当穿着长衫,戴着礼帽的魏拯民出现在哈尔滨时,他已经是河北省委和北平市委派往哈尔滨的地下工作者。这一年,他23岁。临行前,他曾经对战友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虽没见过长白山,没见过松花江,可我一闭上眼睛,就像看到那里到处是烟火,到处是血迹。我立刻想到那里去,拿起武器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在哈尔滨期间,他曾经先后担任过区委书记,组织部长和哈尔滨市委书记。展柜里这件黑色的呢子大衣,就是魏拯民在这一时期时穿过的。1995年,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开馆时,魏拯民的儿媳向纪念馆捐赠了这件珍贵的大衣。如今,它静静地躺在纪念馆的展柜里,尽管岁月在它的身上留下了太多残破的痕迹,可是它所见证的那段历史,却仿佛,发生在昨天。

1935年夏天,魏拯民作为抗联唯一的党代表,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他化名冯康,详细汇报了东满党和抗日斗争的情况。他整理的报告共有8份,史学家们将这些报告统一称之为“冯康报告”。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斗争的需要,魏拯民积极开展争取伪军的工作。1935年1月至8月期间,伪军较大的哗变就有8起之多。他们秘密的帮助抗联将士购买子弹,递送情报,东满的抗日斗争形势喜人!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优秀儿女拿起武器奔赴抗日前线。魏拯民就是其中一位。

1931年9月,日军占领沈阳,同时向吉林的重要门户长春进犯。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日军先后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30多个城市,东北沦陷。日军侵占东北后,大肆掠夺各种物资,同时向东北输送移民达30多万,东北人民失去土地,背井离乡,四处流浪。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不甘心日军的侵占和压迫,他们纷纷拿起手中武器,同敌人展开艰苦的抗争。到1937年底,由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人率领的东北人民革命军陆续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的11个军。他们主要活动在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同敌人展开游击斗争。

1936年初,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政委的魏拯民从莫斯科回国,他满怀希望,带着党的重托,回到抗日前线。

1936年7月,由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和由王德泰、魏拯民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在河里召开会议,决定将第一军、第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南满省委书记。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全国抗战爆发。为了配合关内抗战,牵制日军兵力,魏拯民和杨靖宇经过近一年的行军作战,在老岭地区胜利会师。主持召开了著名的“老岭会议”。会议决定正式补选魏拯民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

老岭会议之后,抗联战士相继打了几个漂亮仗,掀起了抗日斗争新高潮。在老岭抗日游击战争处于日益高涨的前提下,抗联第一路军第一师师长程斌叛变投敌。这使得杨靖宇和魏拯民被迫召开紧急会议,也就是第二次老岭会议。会议决定将抗联第一路军进行改编,调整军事部署,抗联主力部队撤离老岭山区,向东北部森林地带实行战略性转移。

1938年,日军继续增兵北伐,对抗联实行大兵力的讨伐,使我军处于困境,环境恶化,形势艰难。魏拯民率领部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采取夜袭、伏击、迂回等手段,攻打日军的集团部落,火烧警察分所,出奇制胜,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魏拯民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更是一位沉稳干练的政治工作者。他作风朴素,严于律己,平易近人。自己能做的事,从不让警卫员去做。不对行军打仗,他亲自值班;战士生病受伤,他主动让出战马。战士们都深情地赞誉“他真是我们的好政委”。

1940年2月23日,抗日名将杨靖宇手持双枪与敌人血战30分钟后终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悲痛之中的魏拯民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总领导。

1940年深秋,由于操劳过度,环境艰难,魏拯民的胃病、心脏病更加严重,由警卫排的同志护送到桦甸夹皮沟牡丹岭二道河子密营中休养。1941年1月20日,在病痛的折磨下,魏拯民这位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带着深深的遗憾,怀着对革命事业无限的眷恋,永远地离开了他的战友们,年仅32岁。战友们将魏拯民烈士的遗体安葬在了密营门前的红松下。

可是,在叛徒的带领下,日军他们来到密营,挖出烈士遗体,割下头颅去请功领赏,又在密营门前的红松下,惨无人道地焚烧了烈士的遗体。

直到1961年10月,踏查人员才在烈士殉国地旁找到了没有头颅、零散的遗骨并竖立了墓碑,重新安葬。这位威震敌胆的抗联将领最后竟连一具完整的尸骨都没能留下。2000年9月,魏拯民烈士的遗骨迁入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

抗联将士十四年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共同凝练出了东北抗联的精神内核,那就是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今天,虽然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却永远留在我们记忆中。在中华民族最危难之际,东北抗日联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与侵略者浴血奋战、殊死搏斗,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是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