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杰民,原名孟庆春,1912年6月2日出生于磐石县东细林屯(当时称孟大泉眼)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孟宪德早年去世,母亲含辛茹苦领着他们兄弟四人,过着贫寒日子。

孟杰民的少年时期是在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乱世中度过的。穷家的孩子懂事早,他读书用功,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十分钦羡历史上驱敌报国的民族英雄和杀富济贫的豪杰侠士,渐渐在心灵深处立下了以身报国,救国救民的宏愿。孟杰民生性执拗,对不合理事情敢打抱不平。一次,老师评分不公,给自己孩子多打了几分,孟杰民质疑老师,说这种作法不公平。幼小的孟杰民,能在师道尊严的年代这样做是很不容易的。

孟杰民读小学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三民主义宣传到东北城乡。年幼的孟杰民开始关心国家大事,一个假期,邀请同学闫友祥和修丰年到省城吉林闲逛,从熟人那里得知,南方的孙中山领导了国民革命,实行三民主义,倡导“耕者有其田”,遂顿生向往之心。他们一行三人在城里买了几幅孙中山先生肖像,回来后贴在家里、教室和临街的墙上,并将南方国民革命的消息到处讲。为表示向往革命,拥护“三民主义”,他们还将名字改为孟杰民、闫逸民、修哲民。这三个志向一致,品学兼优小学生的所为,为时人所瞩目,称他们为“三民主义”。

孟杰民初级小学毕业后,又到磐石县城读高级小学。这时日本帝国主义从经济、政治以及军事上,加紧推行所谓满蒙(即指东北三省和内蒙)政策。在这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即将入侵的时刻,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东北人民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剥削压迫的革命风潮。磐石县是吉海铁路的大站,交通方便,一些革命进步书刊不断传到这里,并常有进步人士到这里传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见闻,也有从朝鲜逃亡来的爱国者满怀悲愤地讲述日本侵占朝鲜后国破家亡的遭遇。所有这些对勤于思考、聪明好学、立志救国的孟杰民的思想转化有很大的影响。

1930年,孟杰民考入磐石县立中学师范讲习班。由于他品学兼优,在同学中有较高威信,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孟杰民和同学初向辰、王兆兰、江柏生、刘克文、侯维春等六人,都是乡下来的,十分要好,遂在县城里租一间半草房同住。在学校,他们可以听到进步教师张春园等介绍南方革命形势,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放学回到住处,他们围坐闲谈,论国事,讲抱负,这对他们以后走上革命道路起了很大作用。

1930年8月,中国共产党磐石县执行委员会(简称县委)正式成立。县委根据中共满洲省委(以下简称省委)的指示,在农村积极发展党团组织,发动广大群众开展反帝斗争;在县城,发动知识分子包括广大青年学生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孟杰民在党的地下工作者的指导下,积极带领同学参加反帝活动。他经常邀集进步同学到县城西挡石河边树丛中或小东山密林里,学习革命进步书刊,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由于表现突出,孟杰民于1930年下半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磐石县反日会、农民协会、妇女会、童子团等抗日群众团体纷纷建立。在工农反日热潮影响下,县城的知识分子,尤其是磐石中学的师生也行动起来。日军侵略、国土沦陷的消息传到磐石,县立中学的师生在操场集会,进步教师讲话,学生代表孟杰民也登台发言。他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充分表达了广大知识分子抗日救国的决心。不久,孟杰民同初向辰、王兆兰、刘克文、江柏生等许多进步同学,在县立中学也组织了反日救国会,积极进行抗日救国活动。他们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发表讲演,声讨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孟杰民在进行抗日救国活动的同时,也对同学们秘密地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扩大共产主义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

在孟杰民的鼓动和影响下,磐石县立中学学生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纷纷结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聚众讲演,宣传抵制日货并愤怒地砸了“四聚成”等专卖日本货的商店。磐石中学学生的反帝爱国活动,引起了伪磐石县军政当局的仇视与注意,他们扬言要逮捕学生。孟杰民和初向辰等人则发动学生罢课,表示抗议。反动当局又施展各种手段威胁利诱学生,严令他们返校复课。但孟杰民、初向辰、王兆兰等人拒不返校,坚持进行反日宣传。

1931年11月,孟杰民来到中共磐石县委驻地玻璃河套,向县委汇报县立中学的抗日宣传活动,以及学生们的抗日救国意愿。后由县委派交通员到县城,引导孟杰民、初向辰、王兆兰、刘克文、江柏生、侯维春六名同学离开学校,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这6名学生毅然投笔从戎的壮举震动了磐石各界。

(二)

1932年2月,中共满洲省委派北满特委从事兵运工作的杨君武(杨佐青),中共满洲省委驻吉林特派员原中共吉林县委书记张振国(张玉珩),到磐石为组建抗日武装队伍举办政治训练班。孟杰民等投身革命的青年学生,都参加了训练班。他们在训练班一面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一面做群众工作,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对革命高度负责的高贵品质。

1932年4月3日,中共磐石中心县委根据中共满洲省委指示精神,决定发动磐北蛤蟆河子农民举行抗日大暴动。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张振国和孟杰民、李红光等同志亲自组织和领导了这次斗争。蛤蟆河子附近七八百名农民群众,在五间房召开控诉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大会。集会群众手持大刀、长矛、木棒高呼:“中国人不当亡国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消灭汉奸走狗”“日本侵略者滚回去”等口号进行示威游行。沿途张贴“汉族朝鲜族农民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标语,并散发传单。在孟杰民和李红光等人的组织下,愤怒的群众砍倒了吉海铁路老爷岭区段电话线杆,扒掉并烧毁了数百米铁路枕木。部分群众还赶到小城子(今明城)车站北,将黄河铁桥上的铁轨枕木拆毁,破坏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路运输。显示了人民群众的无畏精神和伟大力量。

根据中共满洲省委指示,磐石中心县委于1932年5月1日和5月7日,又连续发动千余群众于蛤蟆河子举行了两次反日大示威。孟杰民在这两次大示威中均站在斗争的最前列,联络吉海铁路工人一次又一次地拆毁老爷岭区段十余华里铁路的铁轨,中断了铁路运输。日本侵略军闻讯,暴跳如雷,5月7日派出伪军前往镇压。当荷枪实弹的伪军将示威群众包围后,孟杰民等人以惊人的革命胆略挺身而出,走到伪军面前,向伪军连长和士兵慷慨陈词,晓以抗日救国的道理。伪军官兵听了他感人肺腑的劝导,深受感动,终于默默地将枪收回,离开现场。这些反日暴动和示威活动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孟杰民在领导群众斗争中表现出的革命胆识,抗日群众十分赞佩。他临危不惧,说退敌兵的壮举一时传为美谈。

面对日寇的侵略和残暴罪行,在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下,激起了原东北军五旅十三团二营七连官兵的抗日救国激情。为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这个连的王连长暗中派人邀请磐石中心县委负责人会谈。中心县委认为这是策动伪军起义抗日的有利时机,遂派孟杰民、刘克文等人多次前往。他们向王连长详尽地讲述了我党抗日救国主张和抗日斗争形势,启发了王连长和士兵们的觉悟,在他们之中播下了抗日救国的火种。不久,此事被其上司察觉,王连长被调离审查,又派铁杆汉奸张静轩接任,并被调防伊通县营城子。中心县委为争取这连伪军反正抗日,便派孟杰民、王耿、朴亨燮同中共双(阳)伊(通)特支委员金成焕负责策动起义工作。孟杰民等人化装到营城子,利用一切机会接触士兵,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和周密部署,决定于5月16日夜举事。伪连长张静轩对此有所觉察,是日晚准备以换子弹袋为由,解除士兵武装。但是筹划起义的骨干份子也早有警觉,发动士兵拒绝上交子弹袋。张静轩紧急集合队伍,追问为什么不上交子弹袋,他的话音未落,队伍里突然响起枪声,他的勤务兵急速夺下他的手枪,张静轩跳过后墙狼狈地逃走了。当场有三十余名士兵宣布反正抗日,投奔中国共产党。年青的孟杰民同志,在这次革命活动中,表现出了惊人的革命胆略,施展了长于宣传鼓动的才华和惊人的组织能力。当时智勇双全的“孟大学生”远近闻名。

1932年4月,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杨林,根据省委武装工人和农民建立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指示,亲自协助中共磐石中心县委,以赤色游击队为基础,于1932年6月4日在磐东区小孤山正式成立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四军第一纵队(亦称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或磐石游击队)。队员三十余人,分别编为三个分队,孟杰民任第二分队长。从此,这支抗日武装,高举绣有镰刀斧头和“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四军第一纵队”的红色战旗,以高昂的斗志,冲杀在抗日战场上。

(三)

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创建后,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杨林曾再三指出:游击队初建,力量薄弱,缺乏军事知识和作战经验,不能轻易采取军事行动。孟杰民遵照杨林同志指示,为增强队伍的战斗力,组织队员学习军事知识和《孙子兵法》,并以身作则带领队员练习军事技术。孟杰民率队活动在磐东的蛤蟆塘和磐北双马架一带,每到一地,他都重复申明部队纪律,组织战士为群众担水劈柴、扫院子、做农活,同群众建立亲密的关系。召开群众会议宣传抗日救国,组织群众参加反日活动深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可是在杨林离开磐石后,游击队领导求战心切,虽然初战获胜,但过早地暴露,使日伪当局有所警觉。加之,受王明“左倾”路线影响,不知团结多数共同对敌,而是放开双手四面出击,致使游击队处于孤立境地。6月14日,游击队一分队在滚马岭郑家大洼,遭内奸勾结地主会兵袭击,孟杰民闻讯,星夜率二分队同三分队一道赶去援救。

此后,游击队不断扩大,发展到一百二十余人,编成四个大队。但由于没重视统战工作,反而使游击队愈加孤立,迫使游击队不得不同抗日山林队“常占”合并,报号“常占”展开活动。“常占”并非真心联合抗日,他是想借机吞并游击队,获得游击队的武器。当中心县委和游击队领导察知“常占”的阴谋后,遂于1932年10月21日毅然同“常占”队拆伙。分开后,游击队由孟杰民任总队长,张振国任政委,对外报号“五洋”,隐蔽到桦甸县蜂蜜顶子、常山一带,等待省委派人指导。
孟杰民在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处于逆境的时日里,除多次率部同日伪军作战外,还带领队伍走遍磐北、磐东广大农村,宣传抗日,教育群众,号召汉族农民和朝鲜族农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在此期间,他曾率队同原东北军驻磐石的宋营营长宋国荣等部队一起攻破日军占领的磐石县城,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孟杰民时时注意教育队员严守群众纪律,做到秋毫无犯。1932年10月的一天,一名队员因鞋坏难以行军,同群众对换一双鞋。当孟杰民得知这件事后,立刻命令队员将鞋退还给群众,并开除了他的军籍。时隔不久,这个被开除的队员翻山越岭来到部队驻地,报告投靠日伪军的“贾团”密谋要缴义勇军枪的情报,并恳切要求归队,孟杰民又将他留了下来。

(四)

1932年11月,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军委代理书记杨靖宇代表省委到南满磐石、海龙等地巡视工作,在桦甸县蜂蜜顶子对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进行了整顿,取消了“五洋”报号,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简称红军游击队),孟杰民任总队长兼第一大队长。他支持杨靖宇对游击队的整顿,并一同带领红军游击队返回磐石。途中,红军游击队曾被“贾团”包围。他沉着指挥作战,甩掉了“贾团”,行军到磐石县境滚马岭,将截击红军游击队的铁杆汉奸、伪军头子于宪庚俘虏处决,缴获枪支二十余支,使红军游击队的声威大振。

游击队回到磐石,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一批党团员骨干分子和工农反日积极分子踊跃加入红军游击队,使队伍迅速发展到二百余人。在孟杰民的率领下,活动地区扩展到伊通、双阳、桦甸、永吉等县的广大农村,并经常运用避实就虚、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屡胜日伪军,使红军游击队威震南满。

1932年12月,中共磐石中心县委接到伊通特支的信,报告特支附近长胳膊屯地主张志仁组织了一支武装,直接威胁伊通地区党的工作,要求县委想办法解决。中心县委将这项任务交给了红军游击队。孟杰民亲自率队赶到长胳膊屯附近,首先派人通知地主张志仁,准备与他谈判,希望和他共同抗日救国。谁知这个死心塌地的汉奸,一面暗中派人向伪警察队报信,一面假意邀请游击队领导去他家进行具体商谈。

总队长孟杰民和政委初向辰研究决定,应邀谈判,但为了防备万一,也做了应变的准备。

1932年末的一天下午,孟杰民满怀宣传党的抗日政策,联合各种抗日力量的愿望,带着穆参谋,以无畏的革命胆略,深入虎穴,同地主张志仁谈判。谈判开始后,张志仁先是虚于应付,继而巧言诡辩拖延时间,当他估计伪军即将到达的时候,便翻脸威胁说:“你走不了啦,快投降吧!”孟杰民见张志仁暴露出阴险的汉奸面目,仍毫无惧色,镇静如常,他大义凛然地警告张志仁,不要认贼作父,留下千古罪名。接着命令穆参谋去屋外鸣枪报警,通知部队。穆参谋往外走时,孟杰民跟随其后。反动地主张志仁一看威胁不成,气急败坏,从背后向孟杰民开枪,孟杰民当即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1岁。

一个青年学生出身的中国共产党员,在抗日救国的斗争中,经过农民运动、工人斗争,以及武装斗争战火硝烟的陶冶,成长为一个红军游击队的指挥员。他将其知识和才华,无私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孟杰民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为青年知识分子谱写出一篇与工农兵相结合的赞歌,成为青年学习的楷模。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