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冬天仿佛来的特别早,凛冽的西北风不时吹打着市郊一处低矮、简陋的茅草屋。大龄知青朱玉梅,这个刚刚费尽周折返城的普通女工,内心真是愁苦不堪:企业停产,职工半年没开工资,丈夫因为瘫痪多年早就失去了工作,唯一的儿子又重病在身,全家人挤在一个转身都困难的10几平方米的小偏厦子里,每天不但要为吃喝发愁,全家人更怕阴雨连天,只要一下雨,室内就会异常阴冷潮湿。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身为北方公司工会主席的李贺听到了这件事儿,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他走进了朱玉梅的家,当看到眼前阴暗凄凉的场景时,李贺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回来的路上,他动情地对同去的工会干部们说:“职工的生活竟是如此艰难,他们多么需要我们的干部动真情、献爱心、办实事啊……”
经调查,近4万人的北方公司,类似朱玉梅这样的无房困难职工竟有100多户。要强的李贺顿时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安居才能乐业啊。可北方公司下属的许多困难企业根本无力建房。盖扶贫房的想法便这样萌发了。
听说李贺要建扶贫房,有人善意提醒:“你一没钱,二没物,盖房子可不是闹着玩的!”有人发出疑问:“工会还能盖房子?我还头回听说过!”这些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每每想到困难职工的生活境况,他还是把心一横:干!
经多次实地踏查,李贺发现泡子沿有一块隶属于吉化公用的空地,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李贺找到了公司领导,请求建房用地。当领导听说是为困难职工解决住房问题需要这块地皮时,当即决定把这块地皮无偿给了北方公司。
地是有了,可砖无一块,瓦无一片。怎么办?恰巧,此时密哈站小区改造需扒掉近50栋旧平房。“要是能把这些旧砖瓦、旧门窗、旧房架子都要来,那可解决大问题了!”
第二天一大早,当听到李贺的想法后,公司领导马上又破例批准了9栋平房的拆迁任务,并允诺把旧材料全都送给北方公司。
1996年4月28日是个星期天。清晨,满面春风的李贺和北方公司党政班子成员一道,带领全公司上千名党团员、机关干部组成的义务扒房大军,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经过一周的艰苦奋战,15万块砖,315个房架子,270个窗户,180扇门陆续运到了扶贫房建设工地。紧接着,他又到所属单位挨家挨户“化缘”,解决了水泥、石棉瓦等建房材料和资金。当年10月,总面积650平方米的3栋平房,终于靠着这些拣来要来的材料建成了。当27户无房职工接到李贺主席亲自发下来的新房钥匙时,都激动得流下热泪。
安置了27户无房职工后,李贺心里并没有丝毫轻松下来,因为他知道,他的背后还有多少双无房户的眼睛在急切地企盼着住房啊!他又萌发了盖扶贫楼的大胆设想。盖楼肯定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但平房难建,最终不是也建成了吗?事在人为,路在人走,许多事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1997年10月,在吉化公司土地部和市土地局的支持下,李贺终于征得了铁东小北山的一块房基地。原设计为两栋两层楼房,可那只能安置36户。许多无房职工纷纷找到他,提出要加层的请求。望着一双双期待的目光,李贺下决心修改设计方案,变更建房申请。一栋由两层变三层,另一栋由两层变四层。可他万万没想到,有关部门找上门来说这是违章建筑,要罚款30万。当一纸传票真的下来时,李贺只觉得脑袋“嗡”的一声,一夜功夫满嘴起了大泡:建房材料都是抹帐、清欠和各单位捐献的,哪有钱交这么大数额的罚款那!万般无奈之下,李贺找到市总工会主席,才总算把这事儿给协调解决了下来。
在那难忘的建房日子里,李贺没休过一个双休日。他马不停蹄地跑了规划局、土地局、财政局等几十个部门,办了几十道手续。房基地附近有高压线,他就跑供电局请技术人员测量;接上水管线需6000元费用,他就请老伴儿找到她管事的老朋友帮忙,得到了减免;盖房需要“毛石”,他就与工人奔赴采石场,顶风冒雪和大家一起干。工人们感慨地说:“这老头看上去不像个工会主席,倒像个出苦大力的!”
1998年12月1日,总投资120万元,建筑面积2157平米,每户一室一厅、一厨一厕,有上下水和暖气的扶贫楼竣工了。听说扶贫楼竣工了,两个在北方公司工作的侄子找到了他:“我们也是无房户啊,能给我们一间吗?”“你们确实很难,但还有比你们更难的,他们正眼巴巴地看着我呢。房子给你们,他们怎么办?”听了李贺这番话,两个侄子不再吭声了。
一年的奔波,一年的辛劳,63户无房职工终于欢天喜地搬进了扶贫楼。听到阵阵喜庆的鞭炮,看到张张兴奋的笑脸,李贺感到无比的欣慰,无比的幸福,他舒心地笑了,眼睛里流出了晶莹的泪水……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