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阳的小试,到大连的中试,再到吉林的工业化生产,桂纯大姐和“201”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1965年1月16日,桂纯作为“726”工程设计代表来到吉林江北,参加国家第一个“201”产品工业化生产装置的建设。

检查、验收,这一切结束后她没有走。没过3个月,她毅然把户口迁到了吉林市,带着自己的经验和试验资料,在吉化试剂厂安营扎寨了。

“201”装置采用的是水电解及化学交换法,在生产中会碰到大量氢气、氧气,弄不好会着火、爆炸。由于技术问题和设备本身存在的缺欠,试车过程异常艰难。身为主管技术工作的车间副主任桂纯,整天吃住在车间,和大家一块进行了几十项较大的技术改造。“726”的生产工艺过程,需要经过12至18个月的平衡时间。桂纯依据在大连油化厂做中试的操作数据和经验,合理安排试车进度,尽量减小滞留量。在部分国外设备未到的情况下,果断采取半负荷的化工试车方案,边出料边平衡,仅用4个半月就拿出合格的“201”产品,使“726”工程提前一年半建成投产。国务院专门发来了贺电,感谢为共和国第一座“201”工厂建成投产的建设者们。

为了满足国防事业对“201”的急切需要,国家决定:在试剂厂再建一套不同于“726”生产工艺的“649”工程。于是,桂纯从726车间,来到649车间,担任车间技术副主任。“649”装置是在高压下试车,为了确保安全,她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技术资料,反复研究,制定了详细的试车方案,拿出了许多有关问题的补救措施。经过精心组织,终于试车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有一次,装置出现故障被迫停车。为了查找原因,桂纯穿上全套棉装,钻进摄氏零下七八十度的设备里。手碰到管线,不是被粘掉一层皮就是会被冰起一串泡。棒小伙子进去几分钟也得赶快出来,可桂纯照样和他们一起钻进设备里,查找原因。

经过分析,她认为是原料中微量的杂质在低温下同冰霜一起堵塞了管道。桂纯和同志们一道研制了分离装置,滤掉原料中的杂质,从此管道再也不结疤了。

1974年,由于国家电力紧张,“201”被迫低负荷生产,桂纯望着产量下降的图表,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心闯出一条限电夺高产的新路来。她又扎进资料堆里,常常拼到深夜。图书管理员不得不把钥匙交给她来保管。新思路出来了,她把原来生产过程的正交换,改为反交换。这一年全厂提前完成了“201”生产任务。

拿下了“201”这块高地,桂纯又瞄准了一个新的目标——“741”产品的研制与生产。这是1975年国家安排给试剂厂的又一项艰巨的任务。“741”是我国航天事业急需的一种尖端产品。

生产“741”,必须将生产“201”产品的“649”装置进行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桂纯和大家闯过了厂房、设备、专用管线、绝热处理、触媒研制等等一道道难关。这年12月进行了试车,一次开车成功,按时生产出“741”产品,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受到国防部、公安部、石化部等5个部委通报嘉奖。

“201”和“741”两种产品填补了我国化工生产的空白。每当火箭上天的消息传来,桂纯都欢欣鼓舞乐不可支。她实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没有愧对党的培养。

桂纯大姐,为了“201”,把青春搭进去了,把婚恋搭进去了,把一生都搭进去了!穿破了一件件的工装,跑破了一双双的鞋子,让出了一回回的好处,用尽了全部的力量……吉林省劳动模范、吉林市劳动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石化战线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党的十二大代表、中共吉林省委委员、省妇联常委,这些荣誉和地位,桂纯当之无愧!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