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吉林省磐石市小山村的侯德武,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上不起学,只能在家里放牛度日。17岁那年,侯德武招工到明城矿,后来又调到吉化的前身——吉林化工厂。他靠着善于思考、勤奋好学、见硬不回的劲头儿,进步很快,不久就成为了染料厂100号车间的技术员。

染料厂生产染料的关键设备是染料喷雾机上的喷洒盘,备件一直靠进口。备件用光了,就意味着工厂将被迫停产。联系买,没地方卖。找单位加工,没有人敢承揽。紧要关头,侯德武不听邪,他说就是钉子也要碰一碰!坚定地提出:咱们自己动手试制!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喷洒盘形状特异,要在300度高温、每分钟7540转的条件下,保持高度平衡。为了摸清喷洒盘的材质,侯德武几次跑到电厂去看汽轮机,到飞机场去看涡轮机。

喷洒盘各个部位精度要求很高,特别是有一个部位难加工,车不了,磨不着,刨不成,铣不到。侯德武就和工人们研究出一种巧妙的办法,使坯料按弧线围着铣刀移动,这个“怪物”终于研制成功了。然而,“平衡”问题仍然困扰着大家。一个偶然的机会,侯德武发现几个孩子在冰地上抽冰猴,冰猴在一个点上快速旋转着,侯德武眼前一亮——这不就是动平衡吗?

侯德武和伙伴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260次的试验,计算1000多个数据,经过摸索,终于试制成功了喷洒盘和弧形蜗轮蜗杆。由此,我国第一个喷雾干燥机喷洒盘诞生了,填补了我国化工设备制造方面的一项空白。

3号车间包装工艺落后,装袋要一人撑袋,一人抡锹,转运要靠小车推。工人稍有不慎,一星点染料蹦进眼中就会流泪、红肿、钻心地疼。侯德武决心建成一个自动化的包装线。

建自动化包装线谈何容易。首先要制作热合机,但没有高频机。派人找,打电话,哪也没有。侯德武听人说卫生所有一架闲置的高频电疗机,他立即去看,并带人把两百斤重的家伙抬了回来。经过电工两天调试,这台“下岗”的高频电疗机在包装线上“上班”了,变成了高频热合机的关键部分,不仅上千元省下了,而且使自动包装线的幻想变成了现实。建成后的自动包装线,工人只要在操作室里把电钮一按,产品就从隐蔽的输送带运到顶端料斗,成卷的塑料布就开始前移、折叠、下行、热合,转眼间变成了装满产品的塑料袋。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包装岗位的工人们从繁重、有害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受到工人们的赞扬。

化工设备易腐蚀。染料厂当年有循环真空泵71台,分布在20多个车间里。泵叶轮结构复杂又不耐酸碱腐蚀,使用寿命长则3个月,短则几小时。侯德武接过改造任务,查阅书籍,大胆试验,提出采用玻璃钢研制叶轮的设想。

叶轮构造复杂,形状表面如网,看上去活像小风车。要制造这样的叶轮,最关键的是要制作出相应的模具。20多天的苦干,造出了124件构成的模具。此时的侯德武人熬瘦了,眼睛里也泛起了红丝。开始试制叶轮了,只听“咔嚓”一声,一寸多厚的铸铁模具竟被压裂。人们望着残破的模具,呆呆发愣,像一盆冷水浇在头上。

这是一场令人吃惊的拼搏。侯德武又在模具上打上了主意,把铸铁模具换成钢质的模具,并获得了成功。他用248个零件组成大型模具,压制出了我国从没有过的玻璃钢MK-3泵叶轮,开辟了非金属材料代用的新路。

侯德武,在发明创造上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取得了超凡的业绩。他一生搞了170多项技术革新,其中四项重大技术改革,填补了我国化学工业的空白。他是八十年代我国化工战线的一面旗帜。侯德武先后获得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和化工战线劳动英雄称号,曾14次见到毛主席,为吉化的创业、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