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生长在吉林磐石的关东汉子。中等的个头,高高的鼻梁,宽阔的胸膛,戴着一顶破帽子,穿着一套旧工装,就象一棵朴实无华的老槐树,傲然屹立在滚滚流淌的松花江边,无私奉献在熊熊燃烧的电石炉旁……
早在日伪统治时期,他作为“满洲电气化学工厂”电石工场的组长,就带领工友们同欺压中国工人的日本鬼子进行过激烈的斗争……
1948年的春天,饱经战争创伤的吉林化工厂,回到了人民怀抱。作为电石工段技工长的王亚洲,心情激动,热血沸腾,他要恢复这里的一切,要在废墟上生产出电石,为中国人争光争气!
当时,没有技术资料,没有搬运工具,没有吊装设备,连搭脚手架的木杆都没有。王亚洲带领工人们向工厂保证:“天大的困难我们都要自己克服掉!就是用头拱地,也要争取早日修复生产!”。
他们将藏在家里的设计图、计划书、技术资料等奉献出来,解决了电炉设计等挠头问题。
他们在工厂发起的“找窍门”活动中,制造出一辆平车,在铁管中塞上木头当车轴,安上两个轮子就转动起来了。
从四平运来的变压器里,没有变压器油,不能正常运转,他们就想方设法用豆油来代替。
电石炉急需的电极无处购买,他们就用沥青灌接的办法来解决。
修复后的电石炉生产不稳定,王亚洲就吃住在工厂,日夜盯在电炉旁,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改造设备,改进操作方法……
电石工场两千千瓦的电石炉投料生产了。
一座残废的工厂开始了新的生命。
当年,王亚洲等9名同志被评为化工厂第一批劳动模范。
1950年,二号电石炉开始修建了。王亚洲根据经验,提出扩大炉体、增加电极升降速度等多项改进建议,大胆地采用了指示图表、平均加料新的操作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炉内温度反应不正常、质量波动等问题,创造了延长炉龄、提高电石产量、降低能耗的先进生产经验。
当时,电石炉的电极经常断裂,一断裂,就得停炉,把断头拿出来,接好了,再通电开炉,不仅影响生产,而且浪费严重。厂里多次组织攻关,都未能奏效。王亚洲经过反复琢磨和试验,采取利用小电流干燥的新办法,解决了这一关键性的生产难题,不但保证了正常生产,而且节约了原材料,提高了电极的质量。
有一次,由于电炉温度过高,造成硒水外溢。滚烫的硒水要是流进炉体的耐火砖与铁板中间,整个炉体就得报废。在这紧要关头,王亚洲迅速赶到现场,仔细观察琢磨,找到了原料配比不当的原因。经过果断而紧张的处理,硒水外流的现象消除了,避免了停炉事故的发生,为国家挽回了1亿元(旧币)的经济损失。
王亚洲为电石炉的修复和生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50年,他被评为吉林省一等模范工人,并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大会,被命名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吉化第一位全国劳模。1951年,他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吉林省人民政府委员。1950和1951年,他曾两次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后,王亚洲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定有力了。
他经过反复研究实验,提出加大电流、正确掌握炉内反应的“快速熔炼法”,将出产品的时间由过去的24小时缩短为8小时,提高生产效率两倍以上。他创造性地开展了评分制、红灯竞赛等管理工作经验,多次在省、市的会议上进行交流和推广……
他还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向东北机器三厂赵国有车工部、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和吉林市各工厂提出挑战,开展竞赛,成为飘扬在吉林江北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面旗帜……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