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拯民烈士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是抗日民族英雄,是杨靖宇将军的亲密战友、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曾历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东满特委、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等重要职务。
为铭记先烈的光辉业绩,我们经过多方调查了解,以崇敬的心情为烈士编写了这篇生平年谱。
魏拯民,原名关有维,字伯张,又名魏民生、魏民胜、魏锄耕、李新良、张达、冯康、董介南等。祖籍山东省桓台县关家庄,清朝光绪年间移居山西。
1909年2月3日出生于山西省屯留县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1917年入本村私塾读书。
1919年,入屯留县第一高小学习。他学习勤奋,成绩优秀。
1925年9月,考入太原省立第一中学。
1926年春,参加太原一中党支部领导的反对军阀混战、揭露阎锡山反动面目的宣传活动。
5月18日,参加了太原市我党组织领导的有上万名大中学生参加的反对阎锡山征收苛捐杂税的运动,并于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4月,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
5月,回到家乡,并利用屯留县国民党临时支部这个公开的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开展革命运动。
7月初,受屯留党支部委派,去武汉与党中央取得联系。由于形式恶化,党中央已转入地下活动,只会见了农民运动会一名负责同志。
1928年2月,魏拯民转移到榆社县中学,一边读书,一边开展革命工作。
夏天他离开山西考入北平私立宏达学院,幷和在北平的几个家乡党员创办了《锄耕》小报,无情的揭露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欺压百姓的罪恶。
1930年冬,考入国民党第十三路军安阳军事干部学校学习。在此发展了4名党员。
1931年4月,因病不能出操,被学校开除。
夏天,他回到北平,住在北大学生宿舍,一面听课,一面在学生中从事革命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他同北大学生一道上街示威游行,宣传讲演,控诉日寇侵略罪行。
1932年五、六月间,来到哈尔滨市,从事抗日工作,曾先后任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等职。为了便于工作,他以商人身份住在一个俄国老太太家里,到工厂、学校等基层支部开展工作。
1934年12月,受中共满洲省委派遣到东满巡视工作。途中到达汪清县抗日根据地,下旬到达中共东满特委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师部所在地——延吉县西北部的有三道湾能芝营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5年1月,在延吉县三道湾能芝营抗日根据地举办东满党政军干部学习班。
2月,在汪清县大荒崴子抗日根据地领导召开了东满党团第一次联席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由他起草的《东满党团特委第一次联席扩大会议决议》,改选中共东满特委,魏拯民当选为特委书记。
3月3日,到中共满洲省委报告大荒崴会议情况,报告东满党团组织、部队的工作情况和军事计划以及根据地的情况。
3月末,主持召开了东满党政军干部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纠正肃反扩大化错误的问题。会后,他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处理民生团问题的指示,及时煞住了肃反扩大化的倾向,使一度陷于混乱状态的东满党及二军独立师得到了整顿,稳定下来,保护了一大批革命同志。
5月,带领10名地方党、团干部经珲春去苏联学习考察。
1935年夏天,在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12月20日,中共代表团汇报了东满党和抗日斗争情况,并将《冯康报告》等八件约六万字的材料交给组织。
1936年2月5日,魏拯民从苏联返回东北。经牡丹江时,在中共宁安县委书记张中华陪同下到达五军军部密营,同军长周保中会见,商谈了有关东满、吉东及二、五军的工作问题。
2月7日,魏拯民在五军密营写信给中共东满临时工委及王润城,传达了中共驻国际代表团关于取消满洲省委,建立东满、南满、吉东、松江四个省委的决定,并根据工作需要提出如下意见:改组东满党组织的领导机构为东西二部分。组织珲汪宁中心县委领导东部工作;组织安延和敦额中心县委直接领导西部工作;东部浑、汪、宁中心县委工作由王润成领导。
2月9日,他与五军一师政委高凤仪赴额穆,与王德泰一起会见五军一师同志。
2月10日,以中共中央名义发表关于建立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草案。草案分析了国内外及东北形式,制定了东北抗日联军司令部组织条例,提出了人选。
2月21日,魏拯民在额穆致函王润城,提出三团组织远征队向西北五常、苇河、榆树、德惠一带进发,和第三军道南部队打通联系,开辟新游击区的建议。
2月末,在宁安县南湖头召开五军党政干部会议,魏拯民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关于将东北抗日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决定。
3月初,在安图县迷魂阵,东北人民革命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治委员,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刘汉兴任参谋长。下辖三个师,教导团和少年营直属军部,全军达2000余人。
二军改编后,魏拯民、王德泰指挥一、三师向桦甸、抚松、蒙江、长白、临江等县西征。
4月,率军进入敦化县境内,以一部分兵力佯攻大浦柴河镇,诱敌出援,将主力埋伏在寒葱沟两侧山上,当日伪援军行至我包围圈之后,魏拯民指挥部队发起猛烈攻击,激战一个多小时,消灭了日伪军400余人,缴获了大批轻重武器,然后率军乘胜南下。
5月,率三师以小部队化妆成农民,巧袭抚松县西岗屯及临江县西南岔伪警察分所,击毙伪警察3人,俘虏10余人,缴枪18支。
6月,率领一连兵力到达金川河里地区会家沟,与杨靖宇领导的一军军部会师。
7月4日,魏拯民与杨靖宇共同主持召开了东满和南满特委及一、二军主要领导干部联席会议。会上,魏拯民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关于撤销中共满洲省委、组织四个省委和合编一路军的指示。会议决定将一、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还将东、南满省委合并为南满省委,魏拯民任书记。会议还研究确定了第一路军的游击活动方针和任务。
7月9日,发出《关于东满组织一个省委并组织抗日联军一路军及东北各军活动区域等问题给周保忠信》,提及根据中央代表团指示精神,一、二军主力“到广大区域之中活动”,一部分要“到辽西开向热河、外蒙边境一带活动。”
8月17日,率二军六师主力部队联合抗日义勇军万顺、万军、青山好等部共约2000余人,围攻抚松县城,毙敌数十名。
11月下旬,王德泰牺牲,魏拯民担起领导二军的全部重担。
12月8日,指挥二师在长白县十三道沟伏击全泽“讨伐”队。此一战,敌人指挥系统被打乱,被我军打死、打伤和冻伤数十人。
12月,指挥二、四、六师伏击尾随讨伐的日、伪军,毙敌30多人。
12月27日,在长白县密营写信并派人通过周保忠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联系。
1937年3月下旬,领导二、四、六师在抚松县西杨木顶召开干部会议,总结了1936年秋冬以来反“讨伐”斗争的经验教训,确定了1937年的活动方向等。
6月3日,以二军司令部名义发表《告满军二、三、四各旅及全体满军书》,号召伪军幡然悔悟,携枪哗变,投向抗日联军共同救国。
6月,率二军军部教导团、四师一部共150余人,袭击抚松县庙岭伪军据点,毙敌10余人,俘虏伪营长以下60余人,缴获迫击炮等轻、重武器。
7月25日,魏拯民起草了中共南满省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为“七.七”事变告东北人民抗日救国书》,呼吁各界同胞,奋起抗战,号召东北人民实行武装自卫打到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伪满洲国傀儡政府。
10月初,率教导团在临江县与六师会合。
10月8日率部150余人袭击磐石县第四区小营沟东村部落,烧毁敌炮台两座。
10月9日,率部150余人,袭击了小营沟西村,俘敌20名。
10月26日,指挥二军教导团、独立旅、六师警卫连、六师八团250余人,夜袭辉南县城,获得大量布匹、棉花、粮食等越冬物资。
27日,率队转移途中击退从海龙、磐石、蒙江方面开来的援救辉南城的上千名日伪军,并消灭20余名日军,10月于蒙江境内率部与由北满远征而来的方振声、伊俊山率领的二军独立旅会合。
11月,率独立旅和二军一部向金川方向进发,于蒙江境内被“讨伐队”发现跟踪,魏拯民率队与之在深山密林中周旋多日,终于摆脱其追剿。
11月,率部在金川地区和曹亚范部会合。
12月,魏拯民与伊俊山指挥二军教导团及独立旅一部共100余名战士,夜袭蒙江牌子敌宿营火堆,消灭100余人,此战除缴获大量枪支、弹药、食品外,还得到两部电台。
1938年2月,与伊俊山率部将临江鹰嘴砬子驻地警察全部缴械。
3月,率二军教导团到达桦甸县大榆树林子沿江一带,与二军独立旅方振声会合。
3月,率二军军部、独立旅、毕团以及一军二师一部分,由金川一带向辑安进发,会晤一军军长杨靖宇。
4月26日,率部约200余人在通化县哈塘沟,与伪通化省警务厅长率领的伪警察队交战。后分成两队,向辑安横县城转移。
5月4日,率独立旅、教导团及一军二师一部,袭击辑安县双岔河警察所,俘敌30名、缴枪34只。
5月9日,率部袭击辑安县大青沟子村,获得粮食十余袋。
5月11日,一、二军会师辑安老岭、魏拯民与杨靖宇主持召开一路军高干会议,会议决定魏拯民任一路军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决定从第一军第一、二师中抽出部分兵力补充三师,以便继续西征,打通和关内八路军的联系。
6月6日,魏拯民率二军一部夜袭辑安蚊子沟围子,将自卫团、伪警察20余人全部缴械。
6月12日,魏拯民、杨靖宇率部于家什房子沟口一带,全歼伪军索旅14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2挺,步枪130多支,匣枪10支,望远镜2架。
6月19日,与杨靖宇指挥二军教导团,一军军部,袭击了辑安县土口子敌铁路修筑工棚住所,俘日本建筑工程师小林竹内等人,歼守敌数十人,解放劳工700多人。
7月中旬,鉴于一军一师师长程斌叛变后出现的不利形势,魏拯民与杨靖宇又召开了老岭紧急会议(及第二次老岭会议)。会议决定将抗联第一路军改为3个方面军和一个警官卫旅,第一路军主力开始向东北部山区转移。
8月,给六师九团团长马德全写信,信中指示要避实就虚,伺机与敌人展开持久战。
9月,与一路军主要领导人杨靖宇等在辑安大阳岔举行会议,总结工作,划分作战区域。
10月18日,与杨靖宇等率领一路军司令部、警卫旅、二军一个团等部队共400余人,在临江县外岔沟突破了日伪军1500余人的包围,转入临江地区。
11月18日,与杨靖宇率警卫旅、少年铁血队300多人,在桦甸县柳河子与伪军激战,毙伤敌人100多名,击落敌机一架,缴获机枪一挺,步枪10余支,我军也伤亡30多人。
11月,与杨靖宇等为南满省委机关刊物《列宁旗》撰稿并负责编辑工作。此外,魏拯民还编写了《政治读本》和《抗日救国千字文》等,在党员中和军内散发。
1939年3月11日,与杨靖宇指挥一路军警卫族、少年铁血营、二军四师等部攻克桦甸县日本经营的木其河林场,消灭了10余名日本兵,击毙伪森林警察警佐李海山和警尉 补郑文彬等,俘伪森林警察120余名,缴获机枪3挺,步枪100余支,以及大量的大米,罐头等食品,牛100余头,马20匹,战斗后,有70多名林业工人参加了抗日队伍。
6月中旬,在敦化县大浦柴河,会见五军西征部队陶净非部,研究了共同作战问题。
7月,二军四、五会师会合于桦甸县汉阳沟(今安图县境内),魏拯民主持召开会议,正式组成抗联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在方面军成立大会上,魏拯民宣读了由四、五师组成三方面军的决定,强调了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由陈翰章任方面军总指挥,侯国忠任副总指挥,朴德范任参谋长。三方面军下设三个团和一个警卫连,总兵力300多人。
8月27日,率三方面军及二方面军九团一部共700多人埋伏于明月沟至大沙河的必经之路——大酱缸地方,全歼日宫本“讨伐队”,共击毙敌人116名,击毁汽车8辆,缴获步枪100余支,手枪10余支,及大量给养。
月末,魏拯民指挥某部一举攻克了安图10余个“集团部落”。
9月初,三方面军分散活动,魏拯民率部去桦甸、蒙江一带活动。
9月25日,与陈翰章指挥三方面军及五军一部计800余人在敦化县寒葱岭伏击日军“松岛秋季讨伐队”,击毁敌汽车10辆,歼敌松岛部队长以下日军200余人,缴获大批轻重武器及军需物资。
9月30日,杨靖宇、魏拯民、方振声等于桦甸县头道溜河会合。
10月1日至5日,魏拯民与杨靖宇、全光、韩仁和、方振声等南满省委、一路军主要负责人在桦甸县头道溜河的原伪军兵舍地方举行会议。会议决定,为保存实力,免受歼灭性打击,部队实行分散游击。
11月初,给战士编发《政治课本》、《抗日救国千字文》等,以提高战士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
11月11日,用董介南的化名给杨靖宇写信,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近期敌方军事部署、武器装备等情况,并于杨靖宇约定联络时间。
12月9日,给杨靖宇写信,介绍他近来身体状况和他对一路军明春活动的设想。
12月20日,再给杨靖宇写信,报告他身体近况,并对一路军的活动区域、与第二路军的联系、城市部落工作的指导、武器弹药、与中央的联系以及干部等方面,提出了他个人的意见。
月底,再给杨靖宇写信,介绍本地区情况,提出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1940年2月23日,魏拯民的亲密战友杨靖宇同志在蒙江壮烈殉国。
3月15日,魏振民在桦甸县头道溜河主持召开了一军高于会议,对杨靖宇的牺牲表示沉痛哀悼。会议决定:将一路军改编为一、四、七、三个支队。抽调部分干部从事地方工作。派金在范赴东满地区开展群众工作;全光率总司令部机枪班、秘书处及一些后勤人员赴桦甸、蒙江活动;朴德范接任警卫旅长职务。
3月下旬至4月初,在桦甸县夹皮沟(一说在柳树河子)召集韩仁和、陈秀明、黄海峰等部分领导干部会议,具体落实头道溜河会议精神,通过了《南满省委秘密工作纲领》。一路军分散活动。韩仁和率警卫旅转移到敦化、宁安。魏拯民仍留在桦甸活动。
4月10日,向中共代表报告他自己患心脏病的情况,请求派优秀干部来工作。
4月中旬,写信向中共代表报告一路军发展经过和目前严重困难局面,并请示当前的工作任务。
7月1日,写信给中央代表团负责人。信中报告了当时抗联的困难和处境。
秋天,因病情恶化,由警卫排护送到桦甸县夹皮沟牡丹岭二道密营养病。
11月初,会见二方面军七团长吴伯龙部17人,并送他们越冬的物资。
12月,写信给关内八路军,希望取得联系,协同作战。
入冬以来,魏拯民随着病情的日益加重,自知不久于人世,因而不顾警卫员劝阻拼命加紧工作。夜里,他让同志们休息,自己却一边看炉子,一边起草文件,写经验总结,常常彻夜不眠。
1941年3月8日黎明,魏拯民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在身边守护一夜的警卫员及同志们忙给他喂了点水。他干裂的嘴唇振动了一下,似乎要说什么,警卫员凤南忙把耳朵贴近他,听出是说“文件”二字,便告诉他一定要把文件保存好交给党组织。请他放心。他微微点头表示满意。接着他望见透进来一束光,好像有点欣喜,断断续续地说:“天快亮了,同志们要坚持……”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停止了呼吸,时年仅32岁。
魏拯民逝世后,警卫战士将烈士遗体用圆木厝于密营中。由于叛徒张子阳告密,敌长岛宪兵工作队于当日下午4时许来到密营,将烈士遗体从密营中拖出,割下头颅,在大松树下焚烧了躯体,并编造了一个“奇袭南满山寨,歼灭魏拯民等以下8人”的谣言,向上司请功领赏。
1960年5月,吉林省文物普查队找到了这处密营遗址。
1961年10月18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组织“魏拯民烈士遗骨踏查队”,确认这处密营是魏拯民生前居住地,并经过发觉清理,找到了烈士遗骨。
10月23日,“踏查队”按照汉族风俗,将烈士仅存的盆骨,半截腿骨和部分脊椎骨,装殓在特制的盒内,重新厝葬在密营前。
同年12月,中共桦甸县委,桦甸县人民政府为烈士树立了水泥墓碑。
1981年4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魏拯民墓为第二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1985年8月,桦甸县民政局修复了密营,维修了烈士墓。
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胜利40周年,1985年“九.三”前夕,中共吉林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市政协、市纪检委、吉林市警备区的领导和桦甸县党政领导及各界人士在魏拯民烈士墓前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市委还在吉林市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堂,不久烈士遗骨将迁入吉林北山烈士陵园重新安葬。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