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院是一所有着丰厚师资底蕴和优良教学科研传统的学院。学院始建于1951年6月,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后改名为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1989年改“部”为“院”。建院初期,学院的国际知名专家鲍鉴清、杨敷海、王凤振和杨贵贞等教授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为我国医疗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学院是吉林大学集基础医学教育与科研于一体的重要教学基地,基础医学学科是吉林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人与动物共有医学交叉学科群”的支撑学科之一。

近年来,学院培养了4万多名优秀的医务人员,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1年通过国家医学教育认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瑞典、日本、韩国等国家数十所高校与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参与研发的药物与技术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已成为立足东北,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国家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学院将继续依托吉林大学学科齐全、综合实力强的优势,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引导学科交叉与融合,逐步推进医理、医工、医文交叉,基础、临床融合的发展模式,提升研究生教学与创新能力,为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基础医学人才而不懈奋斗!

伪满八大部是伪满洲国的八大统治机构。1932年,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将长春市变为伪满洲国国都一新京市,并在新京建起了伪满国务院及所属八个部,即:伪满治安部、伪满司法部、伪满经济部、伪满交通部、伪满兴农部、伪满文教部、伪满外交部、伪满民生部,统称“八大部”。

基础医学院: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是伪八大部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126号,此处原为总务厅和参议院的办公楼,现为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又称“第五厅舍”,由石井达郎设计,大林组施工,1934年7月19日动工,1936年11月20日竣工。占地面积50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500平方米,呈“川”字形,主要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正门朝西,正面五层(地下室一层)塔式屋顶,楼顶铺盖烟色琉璃瓦,外墙以咖啡色瓷砖贴面。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1983年被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成为长春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2月,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作为伪满皇宫及日伪军政机构旧址的组成部分,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1934年初,伪满洲国国务院的新办公楼选址在刚刚开辟的“顺天大街”(今新民大街)最北端,日本年轻设计师石井达郎和他的设计方案赢得了“官衙建筑委员会”委员的最终青睐,成为伪满洲国国务院办公楼的设计方案。1934年7月,时任伪满国务总理大臣郑孝胥举行动工仪式。1946年春夏之交,占领长春的国民党军队接管了伪满洲国国务院,在经过修缮之后,先后成为国民党励志社、长春国民党第一兵团政工和东北剿总第一兵团团部的办公场所。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一直作为教学场所使用,最初是长春解放大路小学在这里临时办学,后来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名称经历吉林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和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几度变更。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建筑设计风格仿日本国会大楼。伪满建筑是由当时日本一流建筑师用一流的材料与技术建造而成的,其风格不是单纯的日式风格,是融合了日本特色、中国文化与东洋特色的产物。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