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安辽塔位于农安古城西垣外约300米。农安古城辽称黄龙府。辽代举国奉佛,皇族尤甚,至圣宗、兴宗、道宗三朝佛教臻于极盛,修塔建庙在国内极为盛行。农安辽塔就建于辽圣宗时期(1023年—1030年),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农安辽塔为砖筑,实心,密檐式,八角十三层,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通高44米,造型优美端庄,表现了辽代建筑的艺术风范。它是长城以北少有的辽金文物之一,也是我国最北的古塔。

在金人统治期间,黄龙府曾降为州置,名为济州,后改为隆州,十三世纪初,为防御成吉思汗南侵,升隆州为隆安府。从此时起,该塔被唤为“隆安佛塔”。由于女真族继承了辽代社会的佛教风习,所以农安辽塔依旧是金人顶礼参拜的圣物。
元惠宗至正二年(1342年),将开元路治所由农安迁至咸平(今辽宁开原),农安辽塔随黄龙府原址一同废弃,此后,农安一带成为蒙古人游牧地。

明代,农安仅被设为开原北陆路的一个驿站—龙安站。农安辽塔也不过是小小龙安站的一个标志。

荒凉局面一直持续到乾隆56年,在开放游牧地,招募山东、河北汉人来农垦荒后,农安一带又开始人烟繁华。但佛教信仰程度已远不如辽金时期,农安辽塔经过常年战乱及风雨侵蚀,到解放前已剥落成两头细、中间粗的棒槌形了。

1950年,文化部批准并拨款维修古塔。

1953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农安辽塔进行了第一次修缮,在第十层的中部砖室内,发现铜质释迦牟尼佛像、观音菩萨像、双面阴刻佛像银牌、瓷香炉、木盒、银盒、撹釉瓷盒、布包等遗物,这些珍贵文物,是研究辽塔和辽史的可靠资料。

1961年4月13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农安辽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在中央、省、市,县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在1953年修塔工程基础上,对古塔未竟部分进行了修缮, 1983年10月竣工,使古塔恢复了原貌。

1983年成立农安县文物管理所,负责辽塔的保护管理工作。同期,修建了文管所展厅和办公室,安装了省级文物保护标牌,在青砖围墙的拥抱下,实现了对古塔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1991年5月1日起至9月5日,采取加箍,加铆焊,灌注等方法对古塔进行第三次大规模维修加固。

1998年,旧城改造,文管所办公室及展厅被拆,办公室被临时安置在拆迁废墟中一座孤零零的民房里,古塔围栏院墙及标牌全部拆除,自此,古塔周围一片狼藉,长达5年之久。

2003年,开始兴建辽塔广场,为古塔砌上汉白玉围栏,四周地面铺上花岗岩方砖,重新制作了标牌,在东、北两侧修建了仿古回廊,每天吸引了周围的群众到此休闲娱乐,古塔由原来的半封闭管理变成开放式管理。增加了管理保护难度。

2008年5月,在社会人士赞助下,为古塔按原来的样式标准定制更换了铜制风铎.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农安辽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5月,农安县政府将原省级标牌更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牌。

2014年6月3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亦重新制作设立了花岗岩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 。

2017-2018年,对辽塔进行了再次进行防雷等修缮, 辽塔焕然一新,现已成为农安县标志性旅游圣地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前来游览的人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