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住房
1981 年年底,光机所调房时,按照副研究员的待遇,蒋筑英应该分到三室的新房,可是蒋筑英却找到管房产的人要求: “给我两间行不行?我的孩子不太大,把宽绰的房间让给更需要的人。”
那是一个冬日的晚上,蒋筑英的女儿路平放学回来,又赶上满屋是煤烟,她撅着小嘴跑到外面生闷气。蒋筑英见了,忙问: “乖女儿,怎么了?”原来放学后,路平去一个同学家,见人家住房宽敞,用的是煤气,一点儿烟都没有,心里很羡慕,可自己家窄小不说,还挨烟呛,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便没好气地跟蒋筑英说: “爸,亏你还是个干部,房子住得这么小?”蒋筑英听了,知道女儿长大了,但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还有些偏颇,应该帮助她提高认识。他不但没恼,反而笑了: “孩子,心宽不怕房屋窄,少年有志不比家啊!”故事。蒋筑英对女儿说: “你还小,千万不要跟人家比吃、比穿,更不要比谁的爸爸官大官小、住房的大小,要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比家庭、比父母算什么本事?自己学习出类拔萃,有真才实学,才算真本事。”
评职称
1979年,光机所学术委员会根据蒋筑英的才能与贡献,推荐破格提升蒋筑英为副研究员。这种机会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蒋筑英却婉言谢绝了。他找到所领导说:“许多老同志贡献比我大,应当先提他们,这样对工作有利。”出国后他还惦记着这事,特意给所长王大珩写信,再一次谢绝晋升自己的职称。直到1982年,他才填写了晋升职称的报告
行为是最好的说明。
他帮助同事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论文,可是发表时却不让提他的名字;
1962 年,蒋筑英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即将大学毕业的他不知该如何选择,母亲希望他回杭州或上海工作,而如想在光学方面有所作为,前往长春——祖国光学事业的重要基地才是明智之选。最终在母亲所说的“你要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句话的鼓舞下,他毅然选择了长春。1962 年,蒋筑英来到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并考取了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的研究生。
党和政府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授予他“为科学事业献身的典范”荣誉称号。
胸怀祖国
1979 年,长春光机所派蒋筑英去德国进修。在国外学习期间,他还是坚持省吃俭用。那时,外国朋友常请他到饭店吃饭,但到了回请的时候,蒋筑英担心费用的问题,所以常常亲自下厨,做饭请朋友们吃。
半年时间里,蒋筑英的确省下了不少钱,他首先想到给领导写信,问长春光机所需要买些么器材。领导回信说:“你在国外很辛苦,需要加强营养,不要给所里买什么东西。”而当蒋筑英回国时,他用自己省下来的个人津贴为所里买了一台英文打字机、一部录音机、19 台电子计算器和一些光学器材部件。自己只买了一台便宜的二手电视机,剩下的钱全部交给了所里。当时,国外二手电视机非常便宜,蒋筑英对路长琴说: “这台电视机值60块豆腐。”
无私奉献
他在翻译外文资料时,遇到对别人有用的资料,他常常另外特别翻译出来,誊写清楚后送给
研究有关课题的同志。为方便大家查阅资料,他主动到图书馆帮助编书目,又到情报室帮助编辑《光学设计与检验》资料索引。他还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大量文献卡片送给情报室,供大家查阅资料时使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光学资料不好查找,他设计了一个书目编排方
案寄去。对自己的宝贵资料,只要别人有求于他,他立即慷慨地贡献出来。
蒋筑英把对祖国的爱都融入在自己的工作中,总是急国家之所急。有一次,我省相关部门进
口了一批光学器材,商检部门请他帮助检验产品质量。他和同事用自己设计制造的测量装置对进口镜头仔细进行检查,发现这批进口镜头质量上存在严重问题,便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交由有关部门去交涉。外商看了蒋筑英提供的检查报告后,连称“中国人有内行”。这不但使国家免遭十几万元的经济损失,也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荣誉。
“在蒋筑英身上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一种攀登精神和奉献精神。他那种不图名不图利的高风亮节,他那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科学、
献 身 科 学 的 精 神 值 得 每 个 人 学习。” — —蒋筑英的同事、中科院院士王家骐
1982年6月14日深夜,他因腹痛难忍被送进医院。医生诊断,他长期积劳成疾,患有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病、急性肺水肿等多种疾病。因抢救无效,蒋筑英于第二天下午去世。
他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探索,刻苦钻研,任劳任怨,在光学机械检测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他那饱满的进取精神和淡泊、坦荡的高尚人格,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蒋筑英是1982年6月13日由长春飞往成都的,当晚住进招待所后就感到身体不适。14日早,他带病和随行的同志换乘两次公共汽车到南光机械厂检测设备,晚上回到住处时,腹痛难忍,发高烧。随行同志急忙把他送到附近的卫生所和医院,都说不能诊治,一直拖到第二天上午才住进川医附属医院,又因为医生交接班等原因,直到当天下午医生才来诊治,发现蒋筑英病情危急,尽管采取一些抢救措施,最终未能挽救他的生命。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