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诒徵曾讲道:“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作为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文化巨匠,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根植于中华大地,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同时对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少年立志向学,青年游周适齐,壮年出世谋政、周游列国,晚年归学兴鲁,垂范后世。孔子也对自己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君子好礼
孔子虽为殷商王室后裔,但父母早亡,家世贫寒。青年时,孔子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出任过管理牲畜的乘田,虽然都是很小的官吏,孔子却勤勤恳恳,学习了多种技能,同时也了解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愿望。孔子好学敏求,为后来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诲人不倦
自齐返鲁,孔子退修诗书,开办私学。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君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形成了一整套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教育方法与理念。孔子的思想体系在不惑之年逐渐成熟。
知命弘道
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孔子从五十岁开始做官,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做到了鲁国的大司寇,孔子从布衣出身的学者,成为了鲁国大夫,进入了鲁国政权的核心,推行他的政治理想。尽管仕途短暂,孔子仍展现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才能和魄力。
周游列国
在齐国的施压和季氏的轻慢下,孔子愤然离开鲁国,开启了周游列国的漫漫征程。此后的14年间,孔子历尽艰辛,先后到达卫、曹、宋、郑、陈、蔡、楚七国。然而,在诸侯国之间权利斗争激烈,政治格局发生巨变的时代,孔子主张的“仁政德治”理论,难以被当政者所采纳,孔子的政治抱负难以施展。一路上他们走了几千里,历经了很多苦难。迷路、没有食物而饿肚子、被人误解都是常见的事情,有一次孔子被人错认成强盗,被当地人围困了起来,后来别人知道他是孔子,才放他离开。还有一次,有一个贵族居然想砍断一棵树砸死孔子。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利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和不懈努力最终还是克服种种困难,平安回到了家乡。
圣集大成
孔子回到鲁国,不遗余力地整理古代典籍,成为中国早期文化知识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光芒超过了有限的生命。公元前479年,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