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泰又名王铭山,原籍山东省,1907年生于奉天省盖平县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1年秋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延吉县反帝同盟会组织部长,延吉游击队小队长、中队长、参谋长、政委。1933年,参与指挥游击队作战50余次,重创敌军,延吉游击队也在战斗中发展到300余人,并开辟了五阶沟、石人沟、三道湾等抗日游击根据地。1934年3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政委,同年6月,又被选为中共东满特委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此后,他即与特委和独立师其他领导人一起,开展大规模的游击战争,在延吉、安图、汪清、敦化等地开辟了新的游击区。1935年3月下旬,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进行整编,改任师长。同年5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长,所辖4个团,总兵力达1200余人。在杨靖宇将军领导下,与敌交战660余次,其中在京图线的敦化哈尔巴岭、安图亮兵台、蛟河黄松甸三处一次颠覆国际列车,二次截车,震动全满洲国。冬天,王德泰又亲自指挥二团等部,进行了保卫奶头山抗日根据地战斗,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同时,二军还与五军配合,活跃在黑龙江的宁安、穆棱等地。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1936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继任军长,率部队主力向安图、敦化方向活动。同年6月,抗联第一、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任第一路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长。同时,被选为中共南满省委委员。他在指挥作战时不仅足智多谋,而且军事技术好,步枪、手枪、机枪都打得很准,一向身先士卒,勇猛顽强。1936年11月,在临江、抚松交界的大阳岔把两连伪军包围,迫使敌人投降。尔后,率领抗联第二军第四师第一团、第二团三连和第六师一部,到抚松、临江边界的小汤河村召开二军干部会议,研究确定新的战斗部署。11月7日早7时,王德泰将军率领部队在小汤河村与600余人日军遭遇,歼敌200余人,正当敌军溃退,我军追击之际,王德泰将军不幸中弹,壮烈殉国,时年29岁。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血洒小汤河。当年,他创建并率领东北抗联第二军转战在东满、南满的白山绿水之中,以足智多谋、英勇果敢、骁勇善战闻名于抗日战场。
1934年东满特委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一独立师王德泰担任政委,此后王德泰便承担了代表延边地区各族人民开展抗日武装的重任。在独立师刚成立不久后,王德泰便即日寻求同抗联一军和五军的联系,在王德泰的安排和部署下。1935年8月由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率领的150余人的西征队从安图出发向南满进军,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政治与濛江县那儿轰镇和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联-军胜利会师。这就是东北抗联史上著名的那儿轰会师。那尔轰会师意义重大他促成了东北抗日联军一二三四五六军的成立,始原来一些散乱的抗日武装统编成东北抗日联军,这样便与集中管理统一领导。转战南满,1936年3月东满特委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在安图县迷魂阵召开会议,会议宣布正式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政委魏拯民总兵2000余人,一师会议后王德泰和魏拯民率部转战南满,正式实现了与东北抗联一军的胜利会师,尤其是和第二军的协同作战沉重有效的打击了日伪在南满的统治。王德泰将军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他领导的游击队英勇善战,机智灵活,多次成功袭击日军据点,使敌人闻风丧胆。他善于运用游击战的战略战术,不断变换作战方式,使日军防不胜防。在游击战中,王德泰将军亲自率领部队袭击日军据点。他善于利用地形和敌人的弱点,采取突袭、伏击等多种方式打击敌人。在多次袭击中,他成功地摧毁了敌人的重要设施,歼灭了许多日军官兵。
在此期间1936年7月王德泰和魏拯民率部转战南满意义重大,转战南满正式促成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成立,始我党领导南满的抗日游击战争在1936年到1937期间就达到了一个高潮时期,血撒小汤河。小汤河村位于抚松濛江临江三县交界有60多户人家是东北抗联二军重要创始人之一,重要活动区域之一,王德泰将军深知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积极发动群众,组织他们参与抗日斗争。通过宣传和教育,他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随着抗日斗争的深入开展,他积极组织人员招募和训练新兵,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他的领导下,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了更好地开展抗日斗争,王德泰将军决定建立根据地。他带领部队深入敌后,与当地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建立起坚实的抗日根据地。根据地的建立为部队提供了安全的后方和稳定的补给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