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四保临江烈土陵园)坐落在风光秀美的鸭绿江畔,猫耳山下,始建于1945年,占地面积33170平方米。由纪念馆、烈士墓区、碑廊、兵器布列等组成。烈士陵园前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时,于1933年建立的供奉“天照大神”的神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被临江人民群众捣毁,于1945年12月8日将为解放临江牺牲的革命烈士安葬在这里,由此衍变为革命烈士陵园。

陵园内的标志性建筑烈士纪念碑于1949年7月15日建成,碑高14.6米,象征四保临江战役于1946年打响。时任辽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刘澜波同志为建成的纪念碑题词“为人民解放事业死难烈士永垂不朽”;解放后纪念碑经过修缮,正面镂刻着红五星和毛泽东手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1995年对烈士纪念碑进行维修,形成了大理石贴面,花岗岩底座,纪念碑正面镌刻着陈云同志的题词“人民烈士,浩气长存”。2016年纪念碑重建,内部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碑身主体高19.47米,像征着战役于1947年胜利结束;基座四面铸钢浮雕,展现四保临江战役场景,在三层台左右两侧设有1.2米x1.2米浮雕花环,以悼念四保临江战役而英勇牺牲烈士的英灵。

1989年烈士陵园对墓区进行规划,将陵园原有的西侧墓群整体移至烈士纪念碑东、西两侧。当时陵园内安葬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475位革命先烈。2005年将临江市六道沟烈士陵园和临江市大栗子烈士陵园的烈士墓全部迁移至四保临江烈士陵园。现烈士陵园内安葬革命先烈713位,无名烈士313位,有名烈士400位,共有烈士墓441座,其中单体烈士墓333座,合葬墓8座。

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烈士陵园为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定名为四保临江烈士陵园;1995年被民政部确定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11月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确定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为了更好的弘扬四保临江精神,宣扬革命烈士事迹,1992年建成了四保临江烈士纪念馆。2005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示,投资1200万在原纪念馆的基础上改扩建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并由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上将题写馆名。纪念馆由战前运作、战役详情和拥军支前等8个展厅组成,馆内藏品千余件,有各大军区提供的枪支、武器;从烈士陵园出土的烈士遗物;参加过四保临江战役的老将军遗物等。馆内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和现代陈列手段,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丰富的文物,系统展示了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斗场面,全面地反映老区人民奋勇支前,参军参战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保临江、三下江南作战使杜聿明先南后北的计划彻底破产,南北敌军攻势均被我军粉碎,为我军攻坚战、运动战、步炮兵联合作战和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经过这些战役战斗后,东北国民党军在战场上大败,东北民主联军则反客为主,夺取了战场的主动权;增强了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胜利的信心,我党我军的群众基础也更加巩固;它是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黑白点,更是东北战局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开始,此役的胜利为东北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我们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