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杨靖宇将军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他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谱写了一部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无私无畏、英勇抗争的壮丽史诗。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又名顺清,化名周敏、张贯一、乃超等,1905年2月13日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1923年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和刘店秋收起义,创建鄂豫皖苏区红军别动大队,任大队长。1929年,由中共中央派到东北,历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东北反日救国总会会长,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中共南满省委代理军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曾被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执行委、中共七次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委员。1940年2月,由于叛徒告密,所率部队遭日伪军重兵围攻。杨靖宇组织部队分散突围,最后只身与敌人周旋5昼夜,于2月23日16时30分,在长白山台地之峡谷一蒙江县(今靖宇县)城西南6公里的保安村三道崴子密林与敌激战中壮烈殉国,时年35岁。
1913年杨靖宇入本村私塾,学习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和“四书”,为杨靖宇奠定了继续学习和深造的基础。1920年9月,杨靖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高等小学。这里开设的国文、图画、音乐、体育、修身等课程,使杨靖宇接触到很多新的知识领域。1921年“五四”运动爆发2周年之际,杨靖宇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了这一爱国运动中去。1922年,依家乡早婚的习俗结婚。1923年秋,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初级班。这期间,杨靖宇十分关心时局和社会问题。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杨靖宇作为省立第一工业学校的代表,带领组织学生运动。1926年在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杨靖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开始在党的旗帜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而奋斗。毕业后,遵照党的指示返回确山,组织发动农民运动,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一纸作文尽显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构筑忠贞爱国的高尚情操。杨靖宇在青少年时代就具有浓厚的民主主义意识,为了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他加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组织学生声援五卅运动。在大革命时期,他投身农民运动之中,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和刘店秋收起义,这些都为他之后在东北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透过革命文物探寻“靖宇精神”的时代内涵愈显弥足珍贵。在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展厅中展示着杨靖宇少年读书学习时的“四书”及书写的作文图片,这是杨靖宇在开封读书期间所写的《战区灾民生还时之感想》。当时由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大地卷起了军阀混战之风。代表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阀官僚争相占有大量土地,操纵并垄断财政金融。为强化势力,不断扩军,无止境增加捐税,致使民不聊生,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杨靖宇在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读书。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以期实现其未来的理想。杨靖宇从进步教师李清庵、贺光吾(中共党员)、刘梦真那里,接触到更多的新知识、新思想,他也有更多机会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报刊、杂志,初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入学不久,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中原大地又一次沦为军阀争权夺利的战场,中原人民又一次遭受兵匪蹂躏。面对此情此景,杨靖宇怒不可遏,挥笔撰文《战区灾民生还时之感想》。文中深刻抨击因军阀混战,给广大民众带来沉重灾难的罪行,充分展现了杨靖宇对劳苦大众寄予的同情和民族前途的担忧,反映其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
杨靖宇青少年时期就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立下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正是由于杨靖宇始终抱有忠贞爱国之志,才使之后由他领导的抗联部队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和战斗力,沉重打击了日伪统治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东北人民抗击日寇的信心和斗志,牵制了大批的日本关东军,使之不能入关南下,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1926年10月,北伐军占领武汉,前锋直抵河南。杨靖宇奉命回到家乡,开展农民运动,为北伐军进入河南做准备。时值兵灾匪祸的豫南大地,民不聊生,为求生存自保,各地都闹起了枪会组织,几乎是村村设坛,青壮年农民人人入会。红枪会、黄枪会、白枪会等各种枪会组织,遍及豫南的村村寨寨。枪会虽是以封建迷信为纽带的农村武装团体,但其主要成员多为贫苦农民,大多有革命倾向。因此,利用和改造枪会组织,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是我党当时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驻马店一带,会员最多、势力范围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就是以徐耀才为首的黄枪会,有会员数万。按照党组织分工,杨靖宇的主要任务就是团结争取徐耀才的黄枪会,重点是做好徐耀才的工作。
徐耀才出生在驻马店蒋楼村的一个贫苦家庭,祖辈务农,他曾先后拜山东义和团拳师周强及其把兄弟周七星为师。周七星年近八十岁,武功盖世,手拿一把寒光四射的七星宝剑,参加过广东三元里抗英斗争,用这把宝剑斩杀过侵略军。徐耀才随周七星学艺习武,浪迹江湖,走遍了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深得师傅赏识,传以真功,并将这把七星宝剑赠给了徐耀才,希望他用此剑防身,并回家乡步道授武,为民除害。徐耀才回到家乡,正值枪会兴起,于是他便以这把七星宝剑为信物,收徒授武,创建了黄枪会。由于徐耀才武功高强,为人仗义,平时带领会员练武,遇到官吏欺压百姓,或散兵游勇人村闹事、土匪抢劫时,他就常常组织会众围而歼之。因此徐耀才深得当地百姓信任,黄枪会也人气日旺,会员迅速发展。
当时,杨靖宇比徐耀才小二十来岁,二人算是忘年之交。杨靖宇第一次拜访徐耀才时,就觉得他有绿林好汉的霸气、疾恶如仇的豪气、不畏艰险的勇气、是非分明的正气。若能团结争取他和他的黄枪会,对于开展农民运动,壮大革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于是,他对徐耀才说:“徐老兄保境安民,去恶除凶,英雄了得,深受百姓爱戴,愚弟不甚敬佩。现在国家内忧外患,百姓身处水火,拯救国家,救民水火,就要靠徐兄这样的豪杰壮士了。”徐耀才急忙答道:“老弟过奖,高看我了。我满脑袋高粱花子,大字不识一斗,要说为当地老百姓出口恶气,整治几个兵痞流寇,还勉为其难,怎能为国家和天下百姓分忧解难呀。”
“那要看徐兄跟什么人走,走哪条路了。”杨靖宇接着就把当时中国被西方列强瓜分的严峻形势、北伐战争的战况、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和革命目的、农民团结一致才能翻身求解放的道理等等,同徐耀才作了一次深人的交谈。
这次深谈,使徐耀才感到杨靖宇见识高远,胆识过人,才华横溢,又真挚诚恳,淳朴实在,且对社会问题有真知灼见,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年轻学子。于是,徐耀才便满腔热情地要留杨靖宇住在他家:“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兄弟我是个粗人,虽闯荡半生,却一事无成,对国家,对天下百姓无多助益,想来十分惭愧。老弟所讲,令为兄顿开茅塞。今天想请兄弟在我寒舍多住几天,让我多多聆听老弟指教,万望老弟不要推辞。”
杨靖宇也正想多在此盘桓几日,以巩固对徐耀才工作的初步成果。于是他马上应道:“恭敬不如从命,如此,就打扰徐兄了。”
接下来几天,二人常常促膝谈心到深夜。一次谈到团结问题,杨靖宇说:“徐兄请想,我们老百姓为什么常受官府、土豪、恶霸的欺负呢?就因为我们农民是一盘散沙。就目前当地的枪会来说,也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甚至还互相攻击。假如我们确山的枪会联合起来,结成组织,都叫农民协会,就有十几万人马。确山军阀势力也好,土豪劣绅也好,哪一个敢和这抱成团的十几万人马叫板!”
这一席话说得徐耀才豁然开朗,热血沸腾,激动地站了起来,对着杨靖宇声泪俱下地说:“老弟呀,你真是个大将的材料呀,你这一席话说到点子上了。想想这些年挨打受辱,眼泪直往肚里吞,牛马不如,苟且偷生,就是因为我们一盘散沙啊!我徐耀才与老弟相见恨晚,如今想与老弟结成异姓兄弟,但不知老弟意下如何?”杨靖宇立即欣然应允。于是,在院内摆好香案,点上香火,徐耀才将黄枪会的信物一七星宝剑放在香案中央,二人并肩面南,跪在案前,对天盟誓:“我们愿永结金兰之好,亲如兄弟,情同手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团结天下百姓,誓与军阀、土豪劣绅斗争到底,谁要三心二意,天地不容。”誓毕,二人携手站起,徐耀才从案上拿起那把七星宝剑,郑重其事地对杨靖宇说这把宝剑,恩师赠与我,现在我赠与您,这是黄枪会的信物,只要宝剑在手,黄枪会从此就全部归你指挥。”杨靖宇接过宝剑,心情十分激动:“感谢大哥对我的信任,我把确山的所有枪会联合起来,大家永结同心,扭成一股绳,打出我们穷人的天下。”
从此,这把七星宝剑就跟随杨靖宇攻城略地,南征北战,徐耀才也随杨靖宇成为农民运动的领军人物。1927年2月,确山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成立,杨靖宇任会长,徐耀才任执行委员。在震惊中外的确山农民暴动中,杨靖宇任总指挥,徐耀才任第二大队大队长。徐耀才凭一身武功,率领农军拼死战斗,为攻克县城,消灭守城敌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他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很多黄枪会会员经过这次战斗洗礼,成了革命武装的骨干。
1927年7月,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白色恐怖笼罩豫南大地,革命党人被通缉,被屠杀。1928年初,徐耀才在家乡被反动势力设计杀害。但杨靖宇与徐耀才结下的革命友谊,他们对革命的贡献,已载入史册,万古长存。这把七星宝剑有幸保存下来,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永远为后人瞻仰。
1932年11月2日,中共满洲省委派杨靖宇作为巡视员到南满地区的磐石、海龙等地检查指导工作,从此改名杨靖宇。开始了民族英雄杨靖宇的抗联历程,整顿游击队、改组磐石县委、组建东北人民革命第一军、三打汉奸邵本良部、老岭事件、团结各个抗日武装力量、两次那尔轰会师、著名的河里会议……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在杨靖宇的领导下创下了赫赫战功。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1934年4月1日,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这一天,是东北整个抗日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一个里程碑,一个应该永载抗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南满二三十位抗日首领,冒着日军追击、包围的危险,骑着高头大马,各率自己的队伍,来到那尔轰的陈家堂子,参加东北抗日联合军建军大会。在山口上,杨靖宇组织两千多名军民列队欢迎。宿营的席棚,排列起来有五六里地长。各抗日部队汇聚一起,不管认识不认识,过去是否发生过摩擦,现在都成了好朋友,成了一杆军旗下的亲密战友。他们互相打着招呼,笑着交谈,甚至拥抱言欢,那亲热劲儿、热闹劲儿、豪迈劲儿,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这是南满各抗日武装的第一次大聚会,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大联合,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组建的第一支联合军队。
会议在一个临时搭起的席棚里举行,傅殿臣、隋常青、杨靖宇、金大胡子、常占、青林、赵旅长、马旅长、田麟、双胜、天虎、天龙……二十多位各部首领济济一堂。中共磐石中心县委的负责同志、南满游击队的全体指挥员也参加了会议。
杨靖宇容光焕发地坐在主席台上。有谁能知道,为了这些过去一盘散沙、有时还相互打压,今天能坐在一起共商抗日大计的抗日武装,他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甚至有时要冒着生命危险去说服他们,去感化他们。他要一个一个地见,一个山头儿一个山头儿跑。想到这些,他心中无限欣慰。杨靖宇激动地站起来,传达了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宣读了友邻部队的贺信,他又分析了东北抗日的形势。最后,他说:“今天的联合,来之不易,斗争是长期的,也是残酷的,我们切不可遇到困难就走回头路,更不能为了自身利益闹分裂。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团结,必须联合作战!否则,我们不仅不能彻底地打击敌人,还可能会被日军各个击破!”
各路首领也都踊跃发言,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共产党抗日救国。会议开了六天,最后通过了《抗日联合宣言》。各路抗日英雄庄严宣誓:“我们南满的抗日军领袖们,在祖国山河欲裂,严重危难之际,向三省同胞宣誓,我们一致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主张,不分见解、信仰,枪口一致对外……我们一致联合起来。”
大会决定,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通过了抗日联合军行动纲领,颁布了相应的军规条令。同时,会议经过民主协商,选举产生了联合军总指挥部领导机构。杨靖宇以他的人格魅力,以共产党人的诚信,被推选为总指挥,傅殿臣、隋常青为副总指挥,李红光为参谋长。
抗日联合军的成立,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日斗争中的领导地位,也确定了杨靖宇将军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更标志着东北整个地区开始进入一个全面抗战的新时期。
1935年秋,东北人民革命军(即东北抗日联军前身)第一军和第二军在长白山抗日游击根据地那尔轰胜利会师,史称那尔轰会师。这次会师,是东北抗联斗争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1935年8月,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根据东满特委和二军负责同志的指示,亲率第二连和第三连共150余人,由东满游击区出发,经抚松向濛江(靖宇)前进。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冲破敌人封锁线,于9月初到达江南抗日游击区---那尔轰一带,和先期到达这里活动的南满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二师八团李永浩部顺利地接上了头。
南满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二师八团之一部由李永浩率领,是按照同年6月南满特委与一军军部联席会议指示精神,6月末从河里出发,来到桦甸、濛江、抚松三县接合部那尔轰一带活动的,目的是迎接二军战友到来。
那尔轰的抗日军民极为热烈地欢迎东满二军西征队的到来。在当地反日会的领导下,9月3日首先举行了盛大的军民联欢大会。据《人民革命报》报道,参加这次军民联欢大会2000人。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和一军二师八团负责人分别在会上讲了话。当地群众还自动送面、送猪、杀牛,热情款待东满的子弟兵。
当时,东北人民革命军印发的《人民革命报》“九一八"纪念号,曾详实刊载了这次盛大的军民联欢大会的消息。消息报道之一的标题《东满人民革命军西征队已接头南满人民革命军》。文中写道:“英勇善战的救国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西征队150名,在该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率领之下,已经来到我军江南游击区,于8月初(农历)已与南满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二师八团之一部接头,并共同配合活动云”。
在这期纪念专号上还同时登载了一幅插图,插图上画的是战士们分列两队,手持枪支,在两军列队中军号齐鸣,欢庆会师。在插图下部交叉缀有五角星,并书:“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的两面旗帜,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这两支兄弟部队胜利会师的情景。
同时,那尔轰刚成立不久的人民革命政权---同心乡政府得知东满二军西征队来到此地会师和南满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新近又获重大胜利的消息后,由民众主动捐款做了两面大红锦旗,于9月14日欢天喜地的送到两军驻地。一面赠给东满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上书:“欢迎西征”4字;一面赠给南满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上书:“敬祝胜利”4个大字。充分表达了抗日民众对人民革命军的爱戴之情。南满反日总会也特地给西征队发来了致敬电,欢迎东满人民革命军西征队。电称:“你们英勇地冲破敌人的阵地,安抵游击区域,我们代表南满反日人民热烈地欢迎你们……我们热烈地希望你们与南满战线紧密联合与东、南(满)战地打成一片后,更广泛地号召极大多数抗日武装和反日同胞,共同进行更英勇的反日战争,扩大巩固革命根据地。”这就是一、二军在那尔轰会师的具体经过。两支先期会师的部队在9月3日开完联欢会后,又在一起共同配合行动了月余时间。遂后,杨靖宇同志率一军军部到达那尔轰。
8月,在二军西征队向濛江进发期间,杨靖宇率一军军部正在柳河、金川一带活动。8月22日,在柳河黑石头大道两旁埋伏袭击伪军300余人。9月13日,在金川县寒葱沟又截击了东边道“讨伐”司令、少将邵本良的部队,获大捷。之后率部向濛江县那尔轰进发,于9月底到达二军西征队和一军二师八团驻地。稍事准备,在10月4日,这两支兄弟部队共约四五百人,于距离那尔轰约10华里的老龙岗西坡于家沟农民于会君家正式举行会晤式。参加会晤式的除一军教导团、二师八团和二军西征队外,还有抗日军“双胜"部队及那尔轰一带的反日会员、群众千余人。一军军长杨靖宇、政治部主任宋铁岩、二师师长曹国安;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都出席了这次大会。
据当地群众回忆:“当年,开会前红军就发出通知。开会那天,那尔轰和附近山沟的群众都像过年过节似的,成群结队前去参加。当时红军胳膊上戴着红袖标,会场前扎的松树门上悬挂着红旗和彩纸扎的小旗。台子就搭在于会君家的苞米楼子上。”
会晤式由一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主持,军部秘书王晓文(女)任朝鲜语翻译。首先请东满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讲话,报告东满革命形势与二军发展情形。指出:“一军在南满,二军在东满,两军相距甚远,在敌人的包围封锁下,两军今能会师于此,是不容易的。”接着,一军二师师长曹国安向二军西征队致辞欢迎,报告一军近来的战况及其发展形势。最后,杨靖宇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全体同志应克服困难,为民除害,坚持抗战。他号召民众全力支援抗联,不能直接参加战斗的就组织起来给抗联送信送粮。
会上,两支兄弟部队还分别演出了文艺节目。一军的战士演出了杨靖宇亲自编写的一段表演唱,二军战士则为大家表演朝鲜族舞蹈。会后,两军战士还搞了军事比赛和演习,主要项目有投弹、刺杀和打靶。欢乐的战士们在木板做的靶上贴了张日寇走狗邵本良的漫画像,争相投弹射击。整个会议开得生动活泼,群情激奋,十分成功。
会晤式后,李学忠代表二军党委和东满特委又与一军军长杨靖宇、总政治部主作宋铁岩等一军军部党委及南满特委二军党委联席会议。会上交流负责同志会见,并召开了一、二军党委联席会议。会上交流了对敌斗争经验,决定了一些重要问题。其中包括商讨一、二军配合行动.共同建立安图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计划。两军还订立了为期一年的抗日救国竞赛条约。
事后,抗联一军还专题编辑印刷了书刊画报,如《人民革命报》、《人民革命画报》、《青年革命画报》、《人民歌集》等,对这次有历史意义的会师进行了宣传。不久后,李学忠就率队返回东满抗日游击区。
那尔轰会师在抗联斗争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1935年秋,东北日伪当局第一军管区司令于芷山亲率大军,将杨靖宇部队包围在吉林河里山根据地。这位日军司令官采取围而不战的战术,围了层又一层,把根据地和外面的联系隔断,企图不发一枪一炮,将杨靖宇部队困死、饿死、冻死在自己的根据地里。同时,这里山高林密,只适合小部队游击,大部队没法展开,所以他也不敢进山搜索。
怎么突围出去,又能调走敌军人马,保住自己辛辛苦苦创建的根据地呢?杨靖宇看了一天地图,又开了一天“诸葛亮”会,大家分析了南满的敌我格局,研究了时下敌我态势,比较了敌我的长短处,然后他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挥师南下,直逼本溪,佯攻沈阳,让对面敌人不得不撤军回救沈阳,我军则趁机回师,再占河里山根据地。
这一决策虽然鼓舞人心,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因此,有些指挥员顾虑多多,其中有位指挥员就直接对杨靖宇说:“此处离奉天(即沈阳)千里之遥,关山阻隔。一旦敌军发现,进行追击,我们又脱离了根据地,没有后勤保障,部队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怎么能达到大迂回的目的呢?这可是用兵之大忌啊!”
杨靖宇对大家说:“实施这一大胆决策,必须具备或创造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能够造势迷惑敌人;二是能够秘密直出辽宁;三是能够到达本溪地区。只要我们能做到这三点,就可以实现千里大迂回的战略目标。现在我们应该研究的是这些前提条件,而不是质疑这样行动有什么危险。”
为了造势迷惑敌军,杨靖宇留少量部队,以班组为单位,分别到各个山头,来回烧柴冒烟,大造死守根据地的声势,并派通讯人员,与周边其他抗日武装联络,让他们也故意放出要为杨靖宇部队解围的风声,以迷惑敌人,让敌军死心塌地在此“围而不战"下去。
为了秘密直出辽宁,杨靖宇趁一个漆黑的雨夜,率主力不发一枪一弹,从敌人的接合部悄悄而秘密地突围出来。大部队突围后,在深山老林小路上夜行晓宿,从吉林的河里山一带南下,经英额布直出辽宁,一直到达本溪以东的老秃顶子山地区,而围在河里山根据地的敌军还丝毫未有察觉。
到达本溪附近,沈阳已近在咫尺。杨靖宇预设的三个前提条件已经全部具备。这时他就要寻机大造攻取沈阳的舆论了。经过认真研究,杨靖宇确定攻打本溪境内的碱厂。这地方是一个重镇,日伪驻军又不多,好打。杨靖宇所部轻而易举地拿下碱厂。拿下碱厂时,他仍让部队枪炮齐鸣,对着原守军驻地,密集射击。他要让本溪、沈阳的日伪当局听到这边的枪炮声。同时,他又在碱厂向群众发表演讲说:“我就是杨靖宇,此次从吉林直出辽宁的目的,就是率领我的部队光复沈阳,解放辽东,把小鬼子赶出东北。”就这样在碱厂及其附近,他们“大闹大打”了几天。
杨靖宇之所以在这个地方放手大干,是因为他知道,敌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中国抗日部队敢到他们认为最安全的地区大打出手。"所以这里平时驻军就较少,又被于芷山带走一部分围攻河里山根据地去了。周围各个城镇的敌军也摸不清杨靖宇到底带了多少部队,谁也不敢轻易出兵前来支援。这才叫做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是安全的地方。
杨靖宇及其部队到达本溪附近,并要攻取沈阳的消息很快传到沈阳,这让沈阳一带日伪当局的军政要员惊恐万分,纷纷给于芷山打电话,说杨靖宇带部队杀过来了。于芷山一听,心想“胡扯”,杨靖宇不是还在我围住的圈子里吗?一开始,他连电话都不想接了,嘴里嘟囔着“胆小,大大的”。但他不信不行了,沈阳一带的政界、警界、军界都纷纷给他打电话,说杨靖宇就在沈阳附近真的要打沈阳了。常言说得好,“三人成虎”这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他十分明白,沈阳一旦被杨靖宇攻占,哪怕是仅仅几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或几十分钟,那产生的政治影响,足以让他的脑袋搬家。于是,他立即下令挥师南下,回军追杀杨靖宇。当于芷山满身疲惫地率部赶到沈阳一带时,哪还有杨靖宇部队的影子?杨靖宇率部又在深山老林中回师北上,不久到了已被解除包围的河里山抗日根据地,大队人马安安稳稳地睡了一天一夜的好觉。
杨靖宇这次南满大迂回,从1935年秋至年底,前后五个月,行程二千余里,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一次小长征。不仅解了根据地的围,还调动敌人疲于奔命,让他们惊慌失措,大长了我军的志气,大灭了敌军的威风。杨靖宇将军及其所领导的抗日部队也更加英名远扬、声威大震了。
最后的五天
1939年冬季,是东北抗日联军最艰苦的时期。日军把杨靖宇的第一路军作为“讨伐”的主要目标,调动三十万兵力进行全面包围,封锁了一路军通往外界的所有交通道路。杨靖宇决定,三路突围,分散游击,以粉碎日军“聚而歼之”的阴谋。由副总指挥魏拯民率领三方面军去吉、敦地区;二方面军依托长白山,进出鸭绿江上游一带;杨靖宇亲率一方面军及直属部队,在抚松、濛江、金川、辉南、通化一带寻机作战,并指挥各部队互相呼应,配合作战。
同年,11月间,杨靖宇率领司令部直属部队七百余人,由金川去濛江,再辗转到达那尔轰,与包围他们的日伪军队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激战。部队虽然冲出重围,但也造成了重大伤亡,突围出来的部队仅存四百余人,继续在林海雪原中与日寇周旋。
到了1940年1月,杨靖宇所部仍没有与其他部队取得联系,也没有找到军需处长全光。这时,司令部警卫旅一团参谋丁守龙叛逃投敌,日军立即在杨靖宇东去的路上再布重兵。于是,杨靖宇决定把部队化整为零。他让政治部主任伊俊山率领主力北上突围,并交代了突围后的任务、联络地点和接头暗号,而自己则带领只有十五人的小部队继续东进。
杨靖宇在林海雪原中昼夜行军,于2月上旬进人到一个山区。此时他率领的小分队已疲惫不堪,并被日军包围得水泄不通。而杨靖宇也身患重感冒,几天没有饭吃,病情不断加重,高烧一直不退。警卫班长黄生发好不容易找来一块苞米饼,想给他一个人吃。杨靖宇却说:“就这一点干粮,我吃了,同志们怎么办?你掰碎煮成汤,大家共同喝吧。"黄生发熟悉司令的脾气,只得照办。同志们含着泪水,喝下这碗保命汤,日军讨伐队又追击上来。杨靖宇率队边打边走,利用熟悉地形,终于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但又有几名战士在战斗中牺牲了。
此时,杨靖宇已清醒地认识到,他冲出去的希望几乎没有了,如果再往东进,这仅有的7个人可能无一生还。他决定再次分散突围,为抗联再保存一点力量,他对黄生发说:“我和小朱、小聂继续东进,吸引敌人,你带着另外三名同志向西撤,争取突围出去。”
按当时的环境,敌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东面,往西走相对比较安全。黄生发一见司令把生的希望留给他,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便立即跪在地下,哭着说:“司令,我不能离开你,我要誓死保卫司令的安全,要活一块活,要死一块死!”杨靖宇笑着把他拉起来,说:“为什么要想到死呢?我们一定要争取活着出去。”他又对大家说:“要记着,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男儿,坚强的抗联战士,抗战到底,决不屈服,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但绝不轻言死,更不放弃生,我们的一条命,比侵略者、汉奸、叛徒们的万条生命都珍贵。大家一定要坚信,我们现在进行的这场民族解放战争,必胜无疑!”
黄生发和几位战士齐声说:“司令的命比我们的命更珍贵,抗联可以没有我们,绝对不可以没有司令。要分开,请司令向西,我们向东。”
杨靖宇此时严肃起来:“胡说,我们的战士哪一个人的生命,都和我杨靖宇一样珍贵。正因为我是司令,敌人要的是我的命,我向东才能吸引着敌人,你们才有生还的希望,不然我们一个人也出不去。”
黄生发知道,杨司令已经决定了的事,那是铁定了的,最后只好与杨司令洒泪惜别,带领三名负伤的战士,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们尊敬的首长,在大森林里爬行了两天两夜,终于安全地突围出去了。
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带着警卫员朱学范和聂东华,艰难地行进到濛江大东沟屯一带,按照原来的约定,当去找政治部主任伊俊山所部会合。此时,他们已经五六天没有吃东西了,杨靖宇身体十分虚弱,两位警卫员要求下山,想办法去买点儿干粮。杨靖宇吩咐道:
“你们一定要小心,如果发现敌人就马上回来。”小朱和小聂把杨靖宇隐蔽好,再向周围看看,觉得万无一失,这才下山。但两人刚靠近村子,便被巡逻的伪军发现。为了不暴露杨司令藏身地点,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边打边撤。周围的敌人一听枪响,便一齐向这边包围过来。
按说,杨靖宇的警卫员岂有凡手?平时他们勇猛如虎、敏捷如猿、身体矫健、枪法奇准,像今天这样的局面,完全可以冲出去。但他们在天寒地冻之中,几天都没吃一点东西了,跑起来,晃晃悠悠,气喘吁吁,因此他们虽然拼命突围,但还未来得及销毁身上的文件就英勇牺牲了。敌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杨靖宇的一枚印鉴,断定杨靖宇就在附近,便立即向上级报告。
杨靖宇在小朱、小聂走后不久,忽听到大东沟方向传来激烈的枪声,少顷又戛然而止。他等了一会儿,又不见二人回来,便知道凶多吉少。他把对战友的哀悼之情压入心底,按事先约定在树干上留下暗记,便只身迅速转移。他拖着十分疲惫和虚弱的身体,冒着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顶着风雪,只身跋涉在茫茫林海雪原之中。饿了就从破棉衣上拽下一块棉絮,或寻几根草根充饥,累了就靠在树身上休息一下。此刻,他还患着重感冒,在敌人监狱里落下的胃病、气管炎又复发了,高烧一直不退。身体站都站不稳了,他走走爬爬,以其顽强的意志,怀着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伟大祖国的无限忠诚,用了三天时间,艰难地过了赤柏松岗,终于在2月22日到达三道崴子濛江河边。这里位于濛江县城西南十几华里,离邻近的“保安屯”只有五里之遥。
杨靖宇在沟口上找到一个地窝铺,当地称为地仓子,决定停下来休息一下,思考下一步的打算。这天正是元宵节。杨靖宇拽一把干草填进嘴里,把雪团成元宵模样,就着干草慢慢嚼着,艰难地一点一点咽下。这是杨靖宇将军一生的最后一个晚上。这三天,杨靖宇拖着多病之身,手中无一粒粮食,身边无一位战友,零下四十二度的严寒,却无任何可以御寒之物,只身一人,在茫茫林海中跋涉,在皑皑雪原上滚爬,将军当时所受的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他毫无畏惧,坚决不退缩,从不悲观,坚信抗战必胜,中国必胜,革命必胜。这种民族气节,这种爱国精神,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也永远不会忘记!
殉国于濛江
杨靖宇藏在地窝铺的第二天上午,有四个打柴模样的农民向他这里走来。杨靖宇等这几位农民走近地窝铺时,便向他们和蔼地打了声招呼,并提出自己的要求:“老乡,你们是去打柴吧!能不能帮我一个忙?我想让你们给我买点干粮和衣服。”四位农民一看,杨靖宇衣衫褴褛,病体泱泱,脸带饥色,个子很大,却瘦骨嶙峋。其中一位叫赵廷喜的,虽然不敢断定他就是抗联司令,但想必他一定是抗联的人,便对杨靖宇说:“你不要苦自己了,还是投降吧!”杨靖宇平静地说:“我是中国人,我们的国家不允许我这样做,我们的老百姓不允许我这样做,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样做,中国人怎能向日本人投降呢?”然后掏出几百元钱来,对这几个人说:“我请你们帮我买身衣服、一双棉鞋和一些干粮,你们能办得到吗?”赵廷喜说:“我们回去一定想法子给你弄来。”杨靖宇说:“弄来弄不来没关系,咱们都是中国人,小鬼子是咱们共同的敌人,决不可做出卖咱中国人的事儿。”赵廷喜说:“你放心吧,我们不会出卖你。你在这儿等着,我弄到后立即给您送来!”
赵廷喜他们回村后,正好遇上日伪汉奸李正新,见这几个人神色慌张,就旁敲侧击套出他们的话来。李正新断定他们见到的人,肯定是抗联的大人物,或许就是杨靖宇,便立即到县城向鬼子告了密。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接到报告,心中大喜,立即调兵遺将企图生擒杨靖宇。
杨靖宇在地窝铺等候了一天,仍不见老乡送粮来,为防止意外,他离开地窝铺,登上河西的山坡,隐蔽在一片山林中。
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许,杨靖宇突然发现一群日伪军警,正向他一步步逼近。他立即手持双枪往林中后退,这时,有个叫西谷的日本军人高喊:“杨,你的,赶快投降!投降就能活命,还有富贵,还能当大官!”这些话这几年杨靖宇听得多了。日军为诱使他投降,曾多次派飞机撒过传单,派汉奸传递过书信,官位、金钱、美女,杨靖宇要什么,日军就愿意给什么。甚至提出,只要杨靖宇投降,可当东边道(相当于今天的吉林省)的总督。这一次日本人又是故伎重演,仍然想要他自动投降。因为日本人知道,投降的杨靖宇,对于他们来说,比一个战死的杨靖宇,价值要大得多。
“妄想!”杨靖宇心里想,同时,“啪”一枪,撂倒了西谷身边的伪警员。这时,西谷又令叛徒向杨靖宇喊要他“投降”的话。杨靖宇回答的是,双手左右开弓打出的一发发愤怒的子弹,日伪军不断被打倒。杨靖宇仍然以大树或巨石作掩护,边打边撒,最后来到一棵大树旁。由于杨靖宇不停地射击敌人,西谷才死了心,他知道,杨靖宇是绝对不会投降的。于是,他下令:“开枪,打死他!”有一个叫张奚若的叛徒,用机枪连发,先把杨靖宇左手的枪打掉,杨靖宇右手扣动扳机,向敌人射出了最后一排仇恨的子弹。但是,他的胸部连中数弹他那高大的身躯,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倒下了。
英雄倒下了,而敌人却没有欢呼雀跃,反而都呆呆地站在地上,一动也不动。西谷远远地看着将军的遗体,也是笔直地站着,不声不响,整整三十分钟!他甚至不敢相信,那倒下的巨人是杨靖宇。叛徒程斌事后赶到,证实是杨靖宇时,不知为什么,他却呜呜地哭了起来。然后,他下令铡下将军的头颅,去向上级交差请功。当将军的尸体被运到通化后,日军下令,剖开将军的胃,他们想看看,这些天将军到底吃的是什么,能让他坚持到英勇牺牲之时。结果,杨靖宇将军的胃里,只有棉絮、草根,却没有一粒粮食。在场的所有人,再次惊呆,很多人忍不住流泪。
历史会铭记这一时刻,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30分,为了中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时年仅三十五岁。
一位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去了。但人民记住了他,祖国记住了他,大地记住了他。
白山黑水不曾忘记他,林海雪原无法忘怀他。他是日寇闻风丧胆的精灵,是抗日战争中猎猎飘扬的一杆大旗。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把国魂、党魂、军魂、民族之魂融为一体,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千古绝唱,有将军生命谱写的悲壮;历史丰碑,有将军鲜血浸染的功绩。绵绵的长白山告诉我们,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候,将军为了天下的骨肉同胞,父老兄弟,毅然举起了抗日的大旗,统领将士立马横刀,英勇杀敌。滔滔的松花江告诉我们,在那些悲惨的日子里,美丽的家园被抛弃。将军为了驱除侵略者,还我河山,开创了抗日根据地。冰天雪地宿营密林,饥肠辘辘野菜充饥,将军用铮铮铁骨筑就了对日战争的铜墙铁壁。
当民族危难的烽火在东北华北四处燃起,当《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在满目疮痍的大地响起,将军给了中华民族抗争的勇气。他让人们看到:中国必将胜利!当敌人剖开他的胃腹,看到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日寇也胆颤心悸。为保卫祖国而战的勇士,才具有永恒的意义。杨靖宇将军接受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滋润,经受了长白寒雪、松水坚冰的砥砺。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一面永不飘落的红旗。
忆往昔,嘹亮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响彻濛江之上,如今依然回响在靖宇这座“英雄城”人民的心中。这座以民族英雄杨靖宇名字命名的城市,正秉承着红色基因,传承“靖宇精神”。
2017年3月,张笑天编剧的大型史实抗战电视连续剧《民族记忆》走进靖宇,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那尔轰密营遗址、汤河口战斗遗址、锦江木屋村等地取景拍摄,这不仅是对东北抗联14年抗战历史的情景再现,更是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杨靖宇将军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一曲爱国主义壮歌,在这座城市记忆深处留下了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烙印,使“靖宇精神”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符号,“红色”成为这座城市品格中最亮丽的色彩,“抗联精神”更成为这座城市“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动力源泉。
从光荣历史中走来的“英雄城”靖宇,正秉承着“靖宇精神”,向着更加幸福的明天砥砺奋进。 “靖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是对那段红色记忆的最好纪念,对子孙后代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缅怀杨靖宇的丰功伟绩,弘扬他光照千秋的伟大精神,就是要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更好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要用杨靖宇精神来唤醒每个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以杨靖宇精神筑牢理想信念阵地,激发爱国报国情怀,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更大的胜利。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