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的人的名字像夜空中的流星稍纵即逝;然而有的人的名字,却像启明星一样,永远闪耀着光辉。烈士赵惠清就是这样的人。    

1912年,赵惠清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獾子洞村,从小放猪,12岁给地主扛活当半拉子。解放前迁到洮南县大通区五家子村五家子屯,仍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46年,屯里来了工作队,挨家逐户进行宣传,使赵惠清明白了一些革命大道理。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赵惠清带头组织群众,向地主搞清算,讨清欠下的工钱,受到大家的称赞。工作队见赵惠清有觉悟、有能力,秘密发展他入党,又指派他担任五家子村农会会长。上任以后,赵惠清起早贪晚忘我工作。斗地主,分田地,帮贫扶困,参军参战,生产支前等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头,五家子村被评为全区模范村。大房框屯有个孤老头子老牛倌,整天赶着牛群满山转,缺吃少穿,生活困难。赵惠清把他安排在农会干部家,包干照顾好。五家子屯二老尹穷得出名,大儿子参军,小儿子叫炮弹炸死了。老俩口生活无着落,赵惠清主动帮助他们,缺米送米,少柴送柴。二老尹感动地流着泪说:“多亏咱赵会长,要不咱这日子可咋过呀!”    

1947年8月12日半夜时分,赵惠清刚从农会往家走,就听见人喊马嘶,12名伪装“八路军”的土匪,马背上驮着两挺机枪,站在他家门口。说是从开通县来办案的,声言要找赵会长。赵惠清把他们领到农会,土匪一进屋就撕掉了伪装说:“我们是光复军,跟我们走一趟吧!”于是就把赵惠清绑起来,带到屯西头。赵惠清知道上了敌人的当,但已经晚了。土匪把赵惠清链到马脖子上拖着走,一直拖到敖包山下。土匪问他还有什么要说的,赵惠清尽管被拖得血肉模糊,但他还是挣扎着站起来,大义凛然地怒斥敌人:“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杀我一个赵惠清,还有很多赵惠清,革命是杀不绝的……”没等他说完,土匪就开了枪,赵惠清倒在了血泊中。    

经过一段侦察工作,区武装队抓获了凶手,在敖包山下的荒草丛中,找到了赵惠清的尸体。   

 1947年11月初,雪后初晴。区政府在五家子村召开了十分隆重的追悼大会。区长刘东在会上讲话:“赵惠清为人民而死,死的光荣伟大,我们要继承烈士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为了让烈士的英名永存,大通区区委把五家子屯改名为惠清屯,又把五家子村改名为赵民村,意思是赵惠清是为五家子村的民众牺牲的。赵惠清就像一颗明亮的星星,永远照耀着人们前进的道路。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