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润诗烈士
李润诗,女,字钟雅,1906年出生北平。因紧张的革命工作,致使高血压病引起突发性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1946年10月28日逝世于辽吉卫生技术厂,后立墓碑安葬于白城市烈士陵园。
李润诗同志出身一个普通的书香门第。父亲李绍辰,清末秀才,习文之外颇善书画。现地北京荣宝斋及古老的商号里,还能偶遇他的书画和题字。母亲是普通家庭妇女,她用慈善勤劳的双手,将李润诗的哥哥李润书哺育成人。父母的薰陶和较为优越感的家庭条件,使从小聪明的李润诗,从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属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医学院学习。在医学院里,她攻读内科专业,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
1929年的中国,军阀混战,一片黑暗和落后的景象。热爱祖国的李润诗,受科学救国热潮影响,同青年沈其震、林宝略、李鼎等人,乘船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她就学于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投师当时日本著名的内科大夫稻田龙吉,专门研究内科、细菌科专业。李润诗完成了三年学业,克服了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妆局种种阻力,满怀爱国之心,回到北平。回到北平后,她开设了一所“李钟雅大夫诊所”,专治内科、妇科、小儿科。继续实现她的科学救国愿望。
1931年“9.18”事变后,李润诗对腐败无能卖国求荣的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十分愤慨,参加了“救死扶伤、发扬人道主义”的红十字协会进步组织。同进她还积极呼吁各界人士,要力求缩小穷富差别,进行社会救济,发展民族教育、扫除文盲等活动。她同时在自己开设的钟雅诊所里,对穷苦人民减费、免费治病。在参加进步组织“欧美同学会”时期,在革命活动中结识了共产党员王思华,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使她开始对中国革命前途有了新的认识,看到了只有另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才是中国的希望。由于她对革命的向往,与王思华志同道合,便结成终生伴侣,“钟雅诊所”也成为我党进行革命活动的掩护所。
1937年“7.7”事变日寇侵占北平后,因王思华从事公开的革命活动,即被日本特务列入逮捕名单。为保存革命力量,王思华奉命撤离北平,前往延安。王思华走后不久,“钟雅诊所”被日寇查封和破坏。
半壁国土的沦陷,夫离家毁的悲惨状况,更激起李润诗同志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点燃了投奔延安、寻求真理的火焰。李润诗不顾产后身体虚弱,将未满两个月的小儿子王童留在北平,带着大孩子洪格“王思华前妻所生”和女儿王萍、二儿子王壮,踏上了奔赴延安的道路。
李润诗到延安精神后曾动员了几名当时北平的著名医生和学者到延安精神参加抗日队伍,为壮大抗日统一战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延安时期,李润诗曾先后在中央党校任校医、华北医院任小儿科主任、中央办公厅医务室主任等职务。1940年又转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工作,任小儿科主任,并兼任中国医科大学小儿科教员。她还经常给毛主席、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同志看病。她的工作虽然因需要而频频调动,但她都能圆满地完成各项任务。李润诗同志高超的医疗技术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她在医疗中从未出现任何差错和事故。经过李润诗治疗的病员,对李润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1942年的一天,毛主席特地约见了李润诗同志,并在一起合影留念。这张照片已成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删除异常记载着李润诗同志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光辉业绩。
1943年她参加了延安党的整风运动,使她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心。1944年整风运动后期,经黄树则、李亭植介绍,李润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工作需要,李润诗与王思华同志又一起从延安到东北工作。1946年1月,他们到达通辽。组织上安排王思华同志留在通辽,担任辽吉省委秘书长。李润诗到哈尔滨工作,在哈尔滨时,李润诗先后担任过西满后方医院院长、政委等职务。同时还担任着陈云同志的保健医生。不久她又调到齐齐哈尔市。曾担任齐齐哈尔陆军医院院长。1946年初,因为鼠疫病猖獗,严重地危害着解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东北解放战争的进行。李润诗又被派到鼠疫病发病严重的辽吉解放区白城子工作。任辽吉防疫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职务,同时还担负着辽吉卫生学校校长职务和辽吉军区卫生技术厂顾问的工作。为了早日控制鼠疫的蔓延,尽快地消灭鼠疫及其它传染病,她一到白城子便立即投入了紧张而又艰苦的卫生技术厂筹建工作。她亲自去哈尔滨联系筹集建厂生产中需用的各种设备,又从佳木斯、长春等地引荐了许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经过李润诗坚持不懈地工作,辽吉卫生技术厂在很短的时间里便生产出批量的百斯笃、霍乱、百日咳等疫苗。为辽北解放区军民的卫生防疫工作做出了贡献。工厂正式投产后,李润诗每星期必须定点定时到工厂,协助工厂研究解决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保证了工厂生产的正常进行。由于长期繁忙艰苦的工作,李润诗同志的高血压病不断的发展恶化,威胁着她的生命。1946年10月28日上午,李润诗感到身体不适,但她仍然坚持去卫生技术厂上班。下午在卫生技术厂研究生产工作的时候,不可控制的昏眩胸闷一阵一阵的折磨着李润诗。她想走到门外透透空气,清醒一下头脑时,突发性高血压并发脑溢血致辞使她跌到地门口,口鼻出血昏迷不醒。虽经多方及时地抢救,但因病情节严重,李润诗同志于1946年10月28日晚8时逝世于辽吉卫生技术厂工作岗位形上。
李润诗逝世时年仅40岁,她暂短的一生,虽然没有过什么巨大的发明和创造,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但是她却以不平凡的工作成绩在延安被为“革命后代的慈母”,在东北又被誊为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伤病员同志的好友”。李润诗烈士的一生,是中国妇女、老一辈革命知识分子,为争取民族解放而努力奋斗的一生。她的一生正象很多老一辈革命家一样,终生无声无息地工作,但却迸发出饱含高尚革命情操的光和热,照亮了革命前程,温暖了苦难的人民。
李润诗烈士无愧于一名中国革命的先锋战士!无愧于我党的优秀党员!
2.刘海明烈士
刘海明原名刘中华,中共党员,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干部,1945年8月15日,日伪投降后,党中央为响应在东北建立巩固的政治军事根据地,从关内各抗日根据地抽调部队和干部到东北开辟工作。与部队一起从关内来到白城子(今白城市),白城子是西满根据地的一部分,也是连接西满南北部的纽带,战略地位地十分重要,刘海明来到白城子时,中共白城子地委、白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白城子军分区已经建立,刘海明被分配到人民自治军独立骑兵团任政治委员后,又任人民自治军步兵团(37团)政治委员,主要负责维护白城子地区的社会治安和剿匪工作。
刘海明被任为团政委后,骑兵团情况非常复杂,有些人是敌伪残余,还有些人原是地主武装成份,他及时向军分区汇报,并建议对骑兵团进行整编,充分发挥了关内同志的作用、使骑兵团的团结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在加强团结工作的过程中,还帮助干部战士解决了一些问题,由于骑兵团短枪较少,有些干部没有手枪。就把自己的手枪送给了其他干部,加强了骑兵团的战斗力。
在加强骑兵团团结工作的同时,发展了骑兵团的武装力量,骑兵团刚刚建立时,原来只有40余人30余支枪,骑兵团建立后,经过扩编使骑兵团逐渐地发展到550余人,8个中队,一个警卫排,逐渐成为了保卫白城主要武装力量。1949年12月,他根据军分区的指示,从骑兵团抽出一个连,调入洮南县,作为洮南县发展武装的基础,帮助洮南县发展了武装力量。
配合苏联红军进行剿匪工作。骑兵团成立后,刘海明便带领骑兵团战士到安广镇东等地清剿土匪,有力地打击了土匪武装的嚣张气焰。1945年12月,国民党纠集镇东等七县土匪万余人组成的“光复军”攻打白城子。
当时,白城子只有3只武装力量:一是人民自治军独立骑兵团,共有550余人;二是人民自治军步兵团(即37团)共有1000余人;三是铁路护路团,共有700余人,这与敌人兵力比较相差悬殊、这时我军的主力部队远在四平以南,又不能援助白城,现加敌人已占领了白城周围各县,与省的联系又隔继了。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经过地、县党政军研究,决定、奋起反抗,阻击匪徒,控制城防。
铁路护路团,人民自治军独立骑兵团一、二、三中队相继叛变,叛乱分子将我军一中队指导员吴振东,二中队指导员李长桐,警通排周班长逮捕,并杀害。叛变后的叛乱分子于1945年12月31日晚间向骑兵团部发动了进攻,刘海明率部击退叛敌后撤出团部,与地县党政机关联合组成临时指挥部,连续激战三昼夜后,为保存我军有生力量,决定突围。
刘海明带领队伍沿着戏院子胡同向南冲去,被敌人冷枪击中,英勇牺牲,为保卫白城贡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刘海明牺牲后,在苏联红军协助下,打垮了盘踞在城内的“光复军”,又回到白城子,并乘胜追击,进一步清剿了盘踞在白城子周围的土匪,巩固了人民政权,使白城子成了坚持巩固的根据地后方,支援前线的基地,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为纪念刘海明同志,白城市先后命名了“海明小学,海明医院”为他在白城人民心中铭刻了一座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3.孙瑞符烈士
孙瑞符同志,男、汉族,辽宁北镇人,1916年生于一个商人家庭。1930年毕业于锦州中学,1931年就学于沈阳第三高中。因“九· 一八”事变后流亡入关,就学于东北学院高中部。毕业后,升入北京大学化学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调来东北工作,历任北镇县委书记,开鲁东科后旗副旗长及盟委宣传部长兼东科中旗旗委书记等职。在革命斗争中,因长期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积劳成疾,孙瑞符同志不幸身身患癌症。然而政治斗争,生活上的威胁与当时医学科学的局限,终未能挽救孙瑞符同志垂危难治的疾病,而竞于1947年7月28日病逝,并最后贡献了自己的尸体做科学研究。
4.刘德彪烈士
刘德斌 男,1939年生于江西省吉水县。192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营长。参加过强渡大渡河战斗。1935年任中央军委骑兵一团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营长,参加著名的平型关战役。1938年在晋察热辽军区任团政委。1939年任军政治部副部长。1940年任冀北一支队政委。1941年任北平分区骑兵大队政委。1943年任龙崇赤中心县委书记兼骑兵第九队政委。“八·一五”光复后被派到东北工作,1945年11月任中共农安县委书记兼县长,并兼任独立八团政委。1945年12月26日,混入农安独立团的敌伪分子发动叛变,刘德彪在突围中牺牲,时年30岁。
5.许芝烈士
许芝,字秀岩,1909年出生于昌图县农村苇子沟。1920年以后,曾就读于昌图南学堂、东北大学附属高中和东北大学,“九·一八”事变后,随东北大学流亡关内,就读于北平东北大学文科教育系,1934年毕业后,任教于湖南省立乡村师范和山东省立师范。“七七”事变后,许芝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战场。
1937年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到平北四纵队政治部干事;1940年任冀热察挺进军宣传部教育科科长;1942年调任平北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3年兼任地委敌工部副部长;1944年下半年调任平北地委城市工作部部长,平北军分区的东北工作部部长。
“八·一五”光复后,许芝随晋察冀部队到东北,担任昌图县委书记兼县长。1946年8月15日,在坚持游击战争中,以身殉职,时年仅37岁。
6.王超烈士
王超(1922---1945),安徽省来安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1945来东北工作,同年10月被派到安广县任自治军独立团政委兼县委书记。
安广县地处水陆交通要地,日伪残余、胡匪、国民党挺进军分子活动猖獗。在极其险恶的形势下,王超率领工作人员不畏艰难,积极发动组织群众,建立地方人民政权和武装。
1945年12月22日,安广县独立团(主要成分为为警察)在洮南国民党(光复军)头目串通下,趁独立团刘连长结婚之机叛乱,向新生的民主政权反扑。王超在措手不及、敌众我寡的形势下,沉着指挥,英勇抗击,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然掩护其他同志撤离,直至牺牲,时年23岁。
7.徐永清烈士
徐永清,男,满族,原名傅林兆。1910年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小千沟上粉房一个农民家庭里。8岁入私塾,1933年毕业于岫岩师范学校,在本县夹道沟小学任教。同年8月,面对日本鬼子的残暴统治,他毅然离开家乡,奔赴关内参加革命工作。成为共产党的一名优秀干部。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奉命来到东北,1945年10月,被辽源专署派往通辽县开辟工作,任人民民主政府县长。同年12月8日,在国民党反动分子策划的反革命暴乱中,不幸被捕,12月17日惨遭杀害,时年36岁。
8.邱含光烈士
邱含光,原名魏尚志,河北省交河县魏家庄人。中共党员,早年参加抗日斗争。1945年11月被党派到康平县任康平县民主政权第一任县长。11月下旬,邱含光带数名干部来康平,当晚住在城内商号“万和福”院内。第二天,邱含光召集各村代表开会,宣布接收康平,建立民主政权,并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经过短时间的艰苦工作,成立了县政府、公安局。迅速组织起30多名地方武装。
1945年12月13日,邱含光带领县保安团参谋长石敬远等人前往“万字会”收缴改变伪公安队武装。当时,伪公安队有90余人,其头目刘叙武等人被国民党委任为地下先遣军旅长等职。改编时,伪公安队中的国民党地下先遣军分子突然开枪,邱含光等5名干部、战士当场牺牲,时年30岁。
9.薛秀山烈士
薛秀山,1917年出生于河北省青龙县平方子乡北沟村。因家境贫寒,只读过五年书。1941年冬,他在家乡参加了八路军,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青龙、昌黎、抚宁一带打游击,抗击日本侵略者。后来,他在昌黎县某区担任区区长。带领群众进行抗日斗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薛秀山岁冀东12地委赴东北做接收工作。先后任北镇县民政科科长并代理县长。10月中旬,改任公安局长。1946年2月1日遇难,年仅29岁。
10.赵光明烈士
赵光明,原名赵广明,1913年出生于辽宁省法库县秀水河子镇。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革命,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到抗大二分校学习,后调任晋察13分区武工队队长,独立营营长、支队队长副团长等职。
抗战胜利后,随八路军返回东北。任辽吉军区第五分区辽河支队司令员。该部队后改编为22团,他任团长。1946年4月,调任一分区15团团长,此时他率部解放了法库县城。同年8月,他又担任辽吉军区主力19师56团副团长。1947年四平战役后,任56团团长。
1947年11月5日,彰武县城再次被国民党占领,12月我军发起冬季攻势,攻打彰武。56团进入彰武城西北,赵光明亲临前线指挥战士占领了烧锅北沱子的五个地堡群及丰盛园烧锅大院,打开了城西北的通道。1947年12月28日,我军发起总攻,,赵光明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率众冲向彰武城内北街,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
11.赵世柱烈士
赵世柱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一个农民家庭。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时曾任班长、排长、指导员、连长等职。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参谋、营长、大队长等职,“八·一五”光复后,随部队挺近东北,任辽西第一军分区25团副团长,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向辽吉解放区进犯,赵世柱率领部队及地方干部1200余人,在辽河西岸坚持游击战争,先后参加了敖力营子、后任三打康平、收复法库等战斗。后任骑兵团长,到任不久又调到25团任团长。1947年8月18日凌晨在昌图县金家屯战斗中,带领部队向敌人据点发起进攻,赵世柱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1岁。
12.呼延豪烈士
呼延豪,江西乐平县人,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等职。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随部队进入东北,先后任沈阳市公安局警备处副处长,辽西一分区2团副团长、一分区13团副团长等职。他在保卫民主政权、剿匪反霸、建立武装的斗争中,做出来很大的贡献。1946年7月,调到辽吉一分区15团任代理团长。在攻打彰武敌人敌人的冯家窝堡据点时,他冲锋在前,表现十分出色。1946年月,国民党军队向辽西解放区大举进犯,他带领15团在彰武一带坚持斗争,有效地牵制了彰武之敌。1946年9月4日,呼延豪和15团一部在彰武县王家窝堡被敌人伏击,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0岁。
13.吴兴涛烈士
吴兴涛,江西省会昌县板康区小沙村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青年干事、宣传股长、教导员、团政治委员等职,曾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战胜利后,随部队到东北。任保安26团政委,1946年5月28日,在通辽县余粮堡和土匪战斗中,英勇牺牲。
14.凌霞烈士
凌霞 女,(1909---1946),广东省揭阳人。1934年参加革命,1938年赴延安,入抗大及工人学校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月,随工人学校到河北开展工作,随后应华北联合大学成仿吾校长及吕骥的聘请,在华北大学任舞蹈研究室主任,并在戏剧系任教。在这期间,凌霞创作了舞蹈《儿童放哨歌》,荣获晋察冀文协颁发的鲁迅创作奖,以后又创作了一些作品。1946年春,凌霞被派到洮南开辟工作。她以忘我的热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创作了《解放歌集》第一部,同时创作了具有东北民歌风格的歌曲,如《从黑暗到光明》、《黑暗曲》、《进步赞》。1946年3月15日,凌霞去洮儿河北开展工作途中,因车祸牺牲。
15.闫群昌烈士
闫群昌(1921---1946),又名闫正芳。河北省安平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9月被组织派到东北开辟工作,始任洮南县城关二区区长,后于1946年7月任永安区区长。他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清匪反霸,减租减息斗争,很快打开局面。
1946年8月3日,闫群昌来到王富屯,召开积极分子会议,第二天下午,会场外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原来是匪首陈显和带领100多名匪徒来偷袭。闫群昌立即指挥大家突围,他与另一名同志掩护。最后他俩撤退到仓房里坚守,匪徒们抓住两名群众,用枪逼着他们点火烧房子,闫群昌立即走了出来,镇定自若的看着敌人。匪徒们马上用黑布蒙上他的眼睛,用车拉着他向南逃窜。这时闻讯赶来的县大队紧追不舍,匪徒们见状,急忙把闫群昌的双手用铁钉钉在车板上,然后用车拖着跑。闫群昌就这样被土匪活活拖死。牺牲时年仅25岁。为纪念烈士,洮北县政府决定,将王富屯改名为群昌屯。
16.洛汉书 马殿元烈士
洛汉书(1924---1946)、马殿元(1920---1946),均系江苏省阜宁县人。1941年,洛汉书、马殿元一同参加新四军三师八旅。1945年随部队到东北开辟工作。1946年3月,同被大赉县委派到辛广店区开辟工作。洛汉书任区长,马殿元任农会会长。他们发动群众建立区政府和区农会,组织区武装队、江防队和4个乡农会、11个村农会。同时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穷人翻身、分青苗,并搞沿江防务,清剿土匪,维护社会治安。1946年8月30日,洛汉书率战士周怀录等4人去沿江剿匪,在样子口网房遭到叛变的农会干部与其勾结的土匪的袭击,洛汉书中弹牺牲。同一天, 马殿元在根宝店刚开完斗争地主会,也遭到叛徒突然袭击,中弹受伤,俟苏醒后,手持土枪去炮台还击,后被土匪烧死在炮台里。
为纪念两位烈士,1946年9月,区政府将遗体用棺木成殓,埋葬于端基屯南山脚下。1947年大赉县委命名辛广店区为汉书区,根宝店村为殿元村。1958年大安县政府又将端基大队改为汉书大队,根宝店大队改为殿元大队。1982年于原地竖碑,修建烈士墓。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