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烈士陵园座落在吉林省白城市图乌公路南支线17号。
白城市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创建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和革命老区,是当时中共辽吉省委、辽北省政府、辽吉军区所在地。辽吉省委下辖今天的辽宁省北部、吉林省的四平市、白城市全境、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市、兴安盟在内的37个县市区。
一、历史沿革
白城市烈士陵园始建于1947年。
为纪念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牺牲的烈士,当时辽吉省委、辽北省政府决定在白城火车站东,工人街北侧修建一座纪念在辽吉地区对敌斗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的陵园。时任中共辽吉省委书记陶铸、辽吉军区司令员邓华、辽北省政府主席阎宝航三位同志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历尽艰辛、排除万难,为辽吉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以及辽沈战役和全东北的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1年,因城市扩建,白城烈士陵园整体迁移至白城市图乌公路南支线17号。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关怀下,在白城市人们的期盼下,白城市烈士陵园规模不断扩大,环境不断改善,现已成为人们凭吊先烈,了解白城近现代历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
二、建筑规模
三、陵园占地面积37000平方米,东西长266.42米,南北宽218.87米。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这些建筑主要包括:陈列馆1500平方米,纪念碑、雕塑1000平方米,烈士墓群19500平方米,草坪林地及硬化路面8000平方米。
三、建筑格局
陵园坐东朝西,建筑格局为:牌楼、鹤城英雄纪念碑、雕塑、革命烈士纪念馆、墓群及草坪树地相结合,中西合璧、开放式建筑。
陵园大门为中式牌楼建筑,高11.8米、长26米,正面三开门,中间为正门,南北两边为侧门,上部门首为匾额。
白城市烈士陵园大门
陵园中心位置为鹤城英雄纪念碑,碑高21.7米,碑身颜色为黑白相间,碑四周为224根花岗岩围栏,碑基自下而上为13个台阶。
白城市烈士陵园鹤城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两侧为两组方形基座,高5米,展现当年辽吉英烈浴血奋战,冲锋陷阵场面的雕塑群。
在纪念塔的右侧的草坪中,建有一座以火炬为主题的雕塑,这是一座无名烈士纪念碑,这里安葬45位无名烈士。
白城市烈士陵园无名英雄纪念碑(白城市烈士陵园供稿)
鹤城英雄纪念碑的后身,是革命烈士纪念馆,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纪念馆呈品字形结构建造,以黑灰为主色,期间以黑灰镶嵌,烘托出了纪念馆整体的凝重、肃穆的风格。
白城市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
陵园的北侧为有名烈士的墓群,墓群呈卧式、扇形、阶梯状分布,因此又被称为卧式墓群,卧式墓群内共安葬148位革命烈士。
白城市烈士陵园卧式牧墓群
陵园两侧为绿化带,采用草坪、林木、沙化、硬化地面相结合的设计方式,确保地面不存水。
四、工作方式
白城市烈士陵园全称为:白城市洮北区烈士陵园管理中心,编制4个,现有人员17人。
1995年被吉林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吉林省教育基地”,2009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陵园实行全年免费开放。夏季:早8:30—17:30,冬季:早9:00—17:00时。节假日不休息。
陵园设讲解员,负责参观接待和讲解工作。
陵园为方便参观者,还配备有轮椅、急救药箱、雨伞等。
陵园为更好的服务参观者还设有留言簿,意见箱,以留下参观者感言和宝贵意见,以便于我们做好工作。
五、主题内容
白城市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纪念馆展览内容,主要以展示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中共西满分局的领导下,老一代革命家陶铸、邓华、闫宝航等创建辽吉革命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实行土地改革,组织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发展生产和根据地各项事业建设,为东北及全中国的解放作出重要贡献为主题。
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吉林网